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7850个字。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选自《东坡志林》卷一,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职。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文章表达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自解、自慰、自我排遣,同时表现苏轼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他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其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现存诗3900余首,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中秋》、《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zhú bǎi)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解开衣衫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门窗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色?(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不过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指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罢了
  注释:
  念无与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中庭:院子里
  空明:清澈透明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当时作者谪居黄州已经四年。
  解:解开,把系着的东西解开来。
  欲:准备。
  月色:月光照在。
  入:照入,映入。
  户:门窗。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行:出去。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无与乐者,没有可以游乐的人(共同游乐的人)。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找寻。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