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文言文部分
10、陋室铭.doc
11、小石潭记.doc
12、岳阳楼记.doc
13、醉翁亭记.doc
14、爱莲说.doc
15、记承天寺夜游.doc
16、送东阳马生序.doc
1、孔子语录.doc
2、鱼我所欲也.doc
3、生于.doc
4、曹刿论战.doc
5、邹忌讽齐王纳谏.doc
6、出师表.doc
7、桃花源记.doc
8、三峡.doc
9、马说.doc
【学——重点知识解读】
【内容概说】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时期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创始者。《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谈论。是我国最早用语录体记录的古籍。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据,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宋代的朱熹把《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知识梳理】
1.名句默写
⑴表明了既要勤勉学习,还要按时温习,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的是: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⑵学须有友。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远千里而来,研究学问,析疑解惑,有利于学业进步,自然成为乐事,这用《论语》中的话说就是: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⑶当别人不了解自己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说: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⑷《论语》中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⑸《论语》中强调学习要有谦虚的态度,要实事求是,不要不懂装懂句子是: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⑹《论语》中借松柏比喻社会现象,告诉人们要不畏艰险,在困境中坚强不屈的句子是: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重点字词
⑴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学而时习之( 温习 )
人不知而不愠( 生气、发怒 )
学而不思则罔( 迷惑 )
见贤思齐焉( 看齐 )
不亦说乎( 通“悦”,愉快 )
吾日三省吾身(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真诚、诚实 )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通“智”,聪明 )
其恕乎( 大概,也许 )
传不习乎( 老师传授的知识 )
诲女知之( 教诲 )
3.难句翻译
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⑵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⑷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
2、鱼我所欲也
【学——重点知识解读】
【内容概说】
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国人(现山东邹城市),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仁”学基础上,提出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
本文论证的中心是舍生取义。
本文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
比喻论证:本文一开头就用了比喻论证,把生和死的选择比喻为鱼和熊掌的选择。
举例论证: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对比论证:第三段整段用了对比论证,把现在情况和以前的情况作对比。
【知识梳理】
1.名句默写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
2.重点字词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故不为苟得也( 苟且取得 )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这种 )
万钟于我何加焉( 益处 )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同“德”,动词,感激恩德 )
贤者能勿丧耳( 丧失 )
故患有所不辟也( 祸患 ) ( 同“避”,躲避 )
乡为身死而不受( 同“向”,原先,从前 )
是亦不可以已乎( 停止 )
蹴尔而与之( 践踏 )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同“辨”,辨别 )
16、送东阳马生序
【学——重点知识解读】
【内容概说】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自《宋学士文集》。本文作者以自己青少年时期在艰难条件下刻苦学习的亲身经历,劝勉当时的马生不要辜负良好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成。
本文在写法上最重要的特色是作者通过对比来表现自己学习的勤奋与刻苦。作者用太学生们学习条件的优越和作者自己学习条件低劣形成对比,表明作者精神的富有和志趣的高尚,从对比中得出结论,说明学业能否有成就,取决于主观努力,增强文章感染力和说服力,并且在对比中使文章错综变化,富有波澜。
【知识梳理】
1.名句默写
⑴《送东阳马生序》中总结宋濂求学生涯的句子是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⑵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的句子是 余幼时即嗜学。
⑶最能表现作者幼时抄书艰苦的句子是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⑷表明老师发怒,自己以谦和的态度虚心请教的句子是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⑸揭示精神追求战胜物质贫困的句子是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重点字词
⑴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媵人持汤沃灌( 热水 )
同舍生皆被绮绣 ( 通“披”,穿着 )
腰白玉之环( 挂在腰间 )
俟其欣悦 ( 等到 )
录毕,走送之( 跑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借 )
弗之怠 ( 懈怠 )
未尝稍降辞色 ( 脸色 )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 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