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第三单元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 第10课过秦论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 第11课师说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 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 第9课劝学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
2015高中语文 第10课《过秦论》讲解 新人教版必修3.doc
2015高中语文 第10课《过秦论》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3.doc
2015高中语文 第10课《过秦论》预习 新人教版必修3.doc
2015高中语文 第10课《过秦论》总结 新人教版必修3.doc
2015高中语文 第11课《师说》讲解 新人教版必修3.doc
2015高中语文 第11课《师说》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3.doc
2015高中语文 第11课《师说》预习 新人教版必修3.doc
2015高中语文 第11课《师说》总结 新人教版必修3.doc
2015高中语文 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讲解 新人教版必修3.doc
2015高中语文 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3.doc
2015高中语文 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预习 新人教版必修3.doc
2015高中语文 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总结 新人教版必修3.doc
2015高中语文 第9课《劝学》讲解 新人教版必修3.doc
2015高中语文 第9课《劝学》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3.doc
2015高中语文 第9课《劝学》预习 新人教版必修3.doc
2015高中语文 第9课《劝学》总结 新人教版必修3.doc

  【讲】人教必修3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资料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及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学习巧用比喻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
  2.提高掌握古汉语常识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2.对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难点: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解决办法:
  1.对课文第三部分阐述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正确理解。这部分实际上是孟子“仁政”内容的具体化。
  2.对孟子及《孟子》一书的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学生活动的设计】
  1.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
  (2)借助字典,正确译文。
  (3)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 
  第一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
  (2)借助字典,正确译文。
  (3)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
  [学习情景设计]
  1.导入新课
  (1)教师范读正音
  王好(hào)战                 弃甲曳(yè)兵而走
  谷不可胜(shēng)食也         数罟(cùgǔ)不入湾(wū)池
  养生丧(sàng)死无憾          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然而不王(wàng)者           涂有饿莩(piǎo)
  (2)学生复述课文。
  (3)用课文原话回答以下问题,目的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①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收”并无本质区别的?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讲】人教必修3第9课《劝学》教学资料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早已熟悉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呢?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1.介绍《荀子》
  学生看课本注①,教师补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2.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二.课文诵读
  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检查学生字音掌握情况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注明通假字
  4.指名2~3名学生朗读课文(分节读)
  教师作朗读提示:
  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例,第一段:“学不可以已”,应重读“学”“不”“已”,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学/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据文意自己确定重读,停顿情况。第四段,应注意一组一组的对比句,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来——严格按标点符号的停顿来读。
  5.分组齐读课文(通过读、听,强化记忆)
  ……
  【讲】人教必修3第10课《过秦论》教学资料
  教学目标
  1.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2.归纳掌握“制、亡、利、固、遗、度”等词的一词多义、八个通假字、三种古汉语特殊句式。
  3.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教具准备
  录音机、教学磁带、投影仪、投影胶片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引导学生了解贾谊及秦统一前后的历史背景。放录音范读,以求学生准确认读。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教学步骤]一、导语
  请同学们欣赏两首诗
  投影(一)                           贾     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学生默读,理解。
  教师提示:汉文帝渴求贤臣,坐在宣室里征求贾谊的意见,贾谊的政治才干无与伦比。可惜文帝空自夜半前席,不向贾谊征求社稷大计却问及鬼魅神仙。此诗选取宣室召见、夜半前席两个细节,揭示出贾
  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
  投影(二)                         贾   谊
  毛泽东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需哀伤付一生。
  学生默读,理解。
  教师提示:贾谊怀才不遇,空有抱负,曾深情吟咏出《吊屈原赋》。梁王落马而死本是寻常之事,贾谊又何必为此自悲自责呢,抑郁而终呢?
  那么,贾谊“才调”到底如何呢?让我们从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的《过秦论》中寻找答案吧。
  二、作者简介
  选一生读注解①。教师稍作补充:贾谊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正如毛泽东诗中所讲,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三、背景简介
  目的是明确贾谊“过秦”的深刻含义。
  投影(三)
  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