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份。
《唐诗宋词选读》选修课教学建议
一、教材内容及其定位
高中必修阶段的古典诗歌教学共有三个板块,一个是必修二”历史的回声”专题中的”千古江山”(怀古词两首),必修四”笔落惊风雨”专题中的”诗从肺腑出”唐诗一组)与”词别是一家”(宋词一组)。与《唐诗宋词选读》相比,高中必修阶段的古典诗歌数量少,难度略小,教学要求低,系统性也较弱,而且其人文内涵都指向每个专题的人文主题。
苏教版选修教科书《唐诗宋词选读》精选唐宋不同时期重要诗词流派和诗人,词人的代表作品,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唐诗宋词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在个性化阅读,多元化鉴赏中努力开拓创新阅读鉴赏的空间。
《唐诗宋词选读》其定位首先是“选读”,即通过阅读诗词佳作进行语言,情感和思维的积累;其次是“欣赏”,即对作品内容的精深与形式的完美之处能“看好处”,“说好处”;再其次,如有可能,则可向“鉴别”方向延展,能对诗词作品评判优劣高下。
《唐诗宋词选读》根据新课标精神和中学审美教育的需要,结合篇幅,时代,作者等诸多因素,精选了唐诗31首,宋词32首(其中39首精读,24首自读),分12个专题。
1、“风神初震”的初唐诗 2、“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3、“豪放飘逸”的李白诗 4、“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5、“创新求变”的中唐诗 6、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
7、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 8、“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
9、“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 10、“格高韵远”的北宋来词(二)
11、“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 12、“龙腾虎掷”稼轩词
二、选材安排顺序
《唐诗宋词选读》大体以诗歌史发展阶段为线索,突出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等代表中国古代诗歌思想艺术最高水平的诗词大家,纵横交错进行编排;重视诗词自身的体类特征和鉴赏规律,注重鉴赏的技巧和角度,如创意,构思,意境,意象,语言等,有助于学生学习鉴赏诗词的方法;重视对诗词作品的多元解读,致力于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中的几点意识
1.整合意识
《唐诗宋词选读》以诗歌史发展阶段为线索,间以题材、流派等,基本上可以形成整体,在教学过程中如能整合,再进行教学。如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与白居易《自河南经乱》进行整合,整合点为:刘禹锡与白居易处于同一时代,有着极为深厚的友情,无论是个人才华、性格特点,还是政治抱负,两人都有极不类似的地方。面对着中唐安史之乱之后国家的衰弱,社会
……
古代诗歌以及唐代诗歌发展概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古代诗歌发展与唐诗的发展概况以及简要知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所了解的一些诗人、诗作的回忆,理清古代诗歌和唐诗的大致发展历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热爱祖国灿烂的古典诗歌文化
【教学重点】了解古代诗歌发展与唐诗的发展概况以及简要知识
【教学难点】理清古代诗歌和唐诗的大致发展历程,了解唐诗宋词的辉煌成就。
【教学方法】讲授法、回忆法
【教学设想】
这节课是《唐诗宋词选读》的起始课。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和唐诗的大致发展历程,从而使学生了解唐诗宋词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位置和辉煌成就。从而为后面课程的学习进行铺垫并激发学生学习唐诗宋词的兴趣。
【教学准备】制作CAI课件,播放《唐之韵》影像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古代诗歌发展概况:
(一)先秦时期
1.中国古典诗歌最早起源于民歌,劳动创造了诗歌。《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也被称为“诗三百”。《诗经》按内容分为风、雅、颂,其中“风”为民歌,是其中的精华部分。《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有人将“风、雅、颂、赋、比、兴”归纳为《诗经》六义。《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2.在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文人诗人和他在楚歌的基础上创制的诗体,这就是屈原和楚辞。因楚辞的代表作是《离骚》,故楚辞也被称为骚体诗。楚辞的特点:句子长短不一,形式灵活,多用“兮”字。“骚”还常与《诗经》中的“风”并称为“风骚”,常用来代称文学作品,或代表现实主义和浪
……
古代诗歌以及唐代诗歌发展概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二、唐代诗歌发展概况:
(一)初唐(618—713)
初唐诗人的主要贡献在于:开拓了题材,使之面向社会,贴近现实;逐步用刚健清新的文风取代六朝文风;确立律体。
初唐前50年,诗坛主盟者多为陈隋旧臣,主流仍是齐梁诗风唐太宗本人虽反对“释实求华”(《帝京篇》序),提倡“词理切直”(《贞观政要•文史》),也写过一些颇有气势的诗篇,但出于”润色鸿业”的需要,他与群臣游宴唱和,开初唐诗歌应制奉和、歌功颂德之风。真正能在这一时期脱俗的是王绩,他的诗歌在思想内容和风格上接近阮籍、陶潜,对五言律诗的形成有所贡献。
初唐后50年,诗坛有两大潮流,一股以上官仪和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等宫廷文人为代表。他们总结了齐梁以来在诗歌声调、韵律、对仗方面积累的经验,明确了古近体的界限,对律诗的定型及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另一股以“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为代表,他们的入主诗坛,标志着中下层文人打破了宫廷文人的一统天下。他们自觉地批判六朝文风,有意识地在拓展诗歌内容、开创新的风格上进行尝试。“四杰”批判风靡当时的以“绮错婉媚为本”(《旧唐书•上官仪传》)的上官体“骨气都尽,刚健不闻”,并“思革其弊”(杨炯《王勃集序》)他们把诗歌的题材从宫廷楼榭移向市井边塞,从歌功颂德变为言志抒怀,咏叹人生。他们的诗风,绮丽婉转,不脱六朝;刚健清新,启迪盛唐。在律诗、歌行等体裁的创新上,也有所贡献。
陈子昂不仅批判了当时“采丽竞繁”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