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510+2140字。

  《祭十二朗文》  
  教学目标:
  1、学习和掌握祭文的基本格式和文体特征;
  2、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感知本文书法的对亡侄的无限哀痛;
  3、学习通过日常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亡人的痛惜和怀念之情的写法。
  4、学习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以及常见的文言现象。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抒发的悲痛情感和真挚感人,催人泪下的感情特征。    2、在叙事中抒情的写法。 
  一、导入新课:
  我们以前学过的《出师表》、《陈情表》都是极优秀的古典散文。宋代文豪苏东坡在读后不禁说:“读《出师表》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友。”《古文观止》在评论《祭十二郎文》时也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公,祭文中千年绝唱。(清。吴楚才、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八)。那么,《祭十二郎文》何以得次评价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文本,共同去体味这千年绝唱传输出的万古悲痛。
  二、解 题:
  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韩愈倡导的顾问运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渊的影响。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语言要新颖流畅,“唯陈言之务去”,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代表做是《马说》《师说》等。
  写作背景:韩愈幼年丧父,靠兄嫂抚养成人。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飘泊,下十二郎很少见面。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叔侄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十二郎 病死的噩耗。韩愈悲痛欲绝,写下了这篇祭文。
  十二郎,名老成,韩愈之侄,本为韩愈次兄韩介之子,岀嗣给长兄韩会为子。因他在族中排行第十二,故称十二郎。
  祭 文:是古代用于祭奠死者的一种文体。汉魏以来,祭文多仿《诗经》中雅颂的四字韵语,也有骈文的。祭文一般用于赞颂死者的功业或德行,而本文尽脱窠臼,没有一句赞颂的话,专从骨肉之情方面下笔。前面说过,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韩愈的这篇《祭十二郎文》却一改过去惯例,不单在形式上用的
  ……
  祭十二郎文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以情动人的文笔,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准确反映笔者思想境界。
  2、思想教育目标:亲情——真实情感的展示。
  3、能力培养目标:指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
  教学重点:
  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抒情的目的。
  教学难点:祭文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世界最美的坟墓》等优秀的外国祭文,让我们领略了他们的文化特色,今天我们来看看自己的文化中颇受褒扬的祭文样式。
  二、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自幼孤苦好学,锐意上进,贞观八年(792)中进士。元和十二年(817)迁刑部侍郎。因阻谏唐宪宗奉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韩愈一生,在政治、文学方面都有所建树,而主要成就是文学。他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提倡古文,进行长期的激烈斗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 由于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倡导,终于形成了唐代古文运动,开辟了唐宋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愈也成了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其文众体兼长,多所创新,气势雄健,语言新颖,说理透彻,逻辑性强,是继司马迁之后最优秀的散文家之一。其传世的著作有《昌黎先生集》。
  三、整体感知:
  1、齐读全文,体会祭文情感,正音。
  2、检查预习,请学生分析作者与十二郎的关系。
  韩愈幼年丧父,靠哥嫂抚养成人。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飘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