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
【创新设计】2016届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1课时 如何鉴赏诗歌的语言(复习课).doc
【创新设计】2016届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复习定时规范训练:2-2-1-2 定时规范答题,提升得分技能?训练课A.doc
【创新设计】2016届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复习定时规范训练:2-2-1-3 定时规范答题,提升得分技能?训练课B.doc
【创新设计】2016届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复习定时规范训练:2-2-2-2 定时规范答题,提升得分技能?训练课.doc
【创新设计】2016届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复习定时规范训练:2-2-3-2 定时规范答题,提升得分技能?训练课.doc
【创新设计】2016届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复习定时规范训练:2-2-3-知识清单 诗歌中常用的艺术方式.doc
【创新设计】2016届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复习定时规范训练:2-2-4-2 定时规范答题,提升得分技能?训练课A.doc
【创新设计】2016届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复习定时规范训练:2-2-4-3 定时规范答题,提升得分技能?训练课B.doc
【创新设计】2016届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1课时 如何鉴赏诗歌的形象(复习课).doc
【创新设计】2016届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1课时 如何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复习课).doc
【创新设计】2016届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1课时 如何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复习课).doc
【创新设计】2016届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复习课件:2-2-1 倾听花开——诗歌中的意象之美.ppt
【创新设计】2016届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复习课件:2-2-1-1 如何鉴赏诗歌的形象(复习课).ppt
【创新设计】2016届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复习课件:2-2-2-1 如何鉴赏诗歌的语言(复习课).ppt
【创新设计】2016届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复习课件:2-2-3-1 如何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复习课).ppt
【创新设计】2016届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复习课件:2-2-4-1 如何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复习课).ppt
第2课时
定时规范答题,提升得分技能训练课A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
韦 庄
独上小楼春欲暮,愁望玉关芳草路。消息断,不逢人,却敛细眉归绣户。 坐看落花空叹息,罗袂湿斑红泪滴。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
(1)词中一、二两句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中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两句,俞陛云在《五代词选释》中称之为“情至之语”,请作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点明人物、季节;②奠定愁怨的情感基调。
(2)主人公在暮春时节登上小楼,遥望边关远人,因问讯无人而回绣户,愁看落花,叹息垂泪。刻画了一位悲愁、深情的思妇形象。
(3)①由日间的相思到夜里的幽梦,可见相思之深;②因玉关道路未曾走过,所以担心梦中也无从寻觅,可见相思之切。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①
苏 轼
谁作桓伊②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注】 ①熙宁六年十一月苏轼与友人柳子玉一同南下,次年二月于金山送别
……
第2课时
定时规范答题,提升得分技能训练课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落日怅望
马 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首联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远烧入秋山”一句中“入”字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诗四联景情相间,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云”“鸟”片刻千里的快速飞行引发“我”久滞难归的感伤。
(2)“入”字写出夕照逐渐暗淡的动态过程;也表明诗人伫望之久,乡愁之深;余晖渐暗之景,渲染出感伤情调,引发诗人感时伤逝的情绪。
(3)先是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思乡之情,继而是夕阳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眼儿媚
[南宋]朱淑真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1)概括上片作者感情的细微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分析“云锁朱楼”中“锁”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诗歌中常用的艺术方式
表达方式 特征及分类
1.记叙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值得纪念的往事。与记叙有关的还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叙述角度(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注意“移位即变换角度”)。
2.描写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常见的描写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立足点的变化,有移步换景、定点换景、换点定景等;角度的变化,有俯视、仰视,远景、近景,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感觉)等。 (1)正侧面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如“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杨柳的娇美形态。又如“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写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显出来。
(2)动静结合。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有动态的描写,也有静态的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作者以丹青妙笔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动人的画面: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洒在苍青的松树上,落下斑驳的月影,清澈的泉水在青白的石头上潺潺流过,发出悦耳的响声。这两句诗写景状物由高到低,动静结合,诗句所描写的景致很好地体现了作者对山中景物流连忘返的心情。
……
第3课时
定时规范答题,提升得分技能训练课B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念奴娇
黄庭坚①
八月十七日,同诸生步自永安城楼,过张宽夫园待月。偶有名酒,因以金荷酌众客。客有孙彦立,善吹笛。援笔作乐府长短句,文不加点。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桂影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万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寒光零乱,为谁偏照醽醁②? 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共倒金荷③,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老子④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⑤。
【注】 ①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诗与苏轼并称“苏黄”,词与秦观齐名。但多次遭贬,最后死于西南贬所。此词写于作者谪居地处西南的戎州(今四川宜宾)。②醽醁(líng lù),美酒名。③金荷,以金制成的荷叶杯。④老子,作者自指。⑤霜竹,指笛子。
(1)开头三句,作者描写雨后开阔的远景,用语十分传神。请从“净”“染”中任选一词,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阕词人是怎样从主观上写月色之美和自得其乐的骚人雅兴的,请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下阕内容,分析词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净”:化静为动(以动写静),生动地写出了烟消云散、雨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