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必修一
│默写(9月12日).doc
├─作文
│作文素材1.doc
│高一语文(全体)2.doc
│高一语文全体1.doc
├─第二单元
│├─烛之武
││烛之武 训练案 学生.doc
││高一语文 烛之武退秦师训练案 答案 8份.doc
│├─鸿门宴
│││答案.doc
│││鸿门宴导学案.doc
││└─鸿门宴训练案
││鸿门宴训练案.doc
││鸿门宴训练案答案.doc
│└─荆轲刺秦王
│荆轲导学案.doc
│荆轲导学案答案.doc
├─第三单元
│└─刘和珍
│刘和珍导学案.doc
│刘和珍答案.doc
│刘和珍训练案.doc
├─第四单元
│├─包身工
│││包身工导学案.doc
│││包身工导学案答案.doc
││└─包身工训练案
││包身工答案.doc
││包身工训练案.doc
│└─短新闻2篇
│短新闻两篇导学案.doc
│答案.doc
│短新闻训练案.doc
├─第一单元
│├─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doc
││答案.doc
│└─诗两首
│学生版诗两首导学案.doc
│诗两首练案学生版.doc
└─月考试卷
│高一语文试卷.doc
│高一语文月考答题卡.doc
│高一语文月考卷答案.doc
│高一语文月考试卷.doc
└─补考正式试卷
答案.doc
补考答题卡(语文).doc
补考试卷(语文).doc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词的常识,掌握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3、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青年毛泽东的伟人情怀,感受词人豪放雄奇的风格。
  【学习重点】
  1、结合词作意象,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情感;
  2、融入课文情景,有激情的朗读词作。
  【学习难点】
  1、让学生从意象的角度来把握词作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
  2、领悟伟人的博大情怀以及人格魅力。
  【学习方法】朗读法、自主研读法、师生合作探究法。
  【学时安排】两学时
  一、【知识链接】
  1、简介词的有关知识。
  ①词: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②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如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
  ③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 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④词的分类: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
  ……
  《诗两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掌握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义。
  【学习重点】
  1、 反复品味两首诗的意象之美。
  2、 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学习难点】把握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学时安排】两课时
  一、【知识链接】
  作者介绍:
  1、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 戴望舒的诗歌主要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影响较大,前者如晚唐温庭筠、李商隐,后者如魏尔伦、果尔蒙、耶麦等,作为现代派新诗的举旗人,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在诗的内容上他注重诗意的完整和明朗,在形式上不刻意雕琢。
  2、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序,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 他的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作品介绍
  1、《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
  《烛之武退秦师》训练案
  【夯实基础•一词多义】
  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1.贰                          
  (1)贰则疑惑                                  
  (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
  (1)蜀之鄙有二僧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越国以鄙远                                
  3.许
  (1)许之                                      
  (2)许君焦、瑕                                
  (3)潭中鱼可百许头                            
  4.微 
  (1)人微言轻                                  
  (2)味苦而微辛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5.敝
  (1)使史更敝衣草屦                            
  (2)敝人                                      
  (3)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4)因人之力而敝之                            
  6.说
  (1)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战国策》;
  2.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3.提高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评价能力。 
  4.理解和认识荆轲足智多谋而又刚毅勇敢的性格及同情弱者、反抗强暴的侠义精神。
  【学习重点】
  1.朗读课文,准确翻译理解全文。概括故事情节。
  2.荆轲的思想性格。
  3.文言词句。
  【学习难点】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学习方法】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师生合作探究法
  【学时安排】五学时
  一、【知识链接】
  1、文学小常识自主预习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至秦汉间编集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战国策》是由战国末期至秦汉间一部史料汇编。西汉刘向整理编辑而成书。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
  《战国策》记事上起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下迄秦二世元年(前209),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史实,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及其纵横捭阖的斗争,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在语言运用上也相当成功,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它标志着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给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以重大影响。
  2、了解背景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国已于公元前230灭韩,又在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天
  ……
  《鸿门宴》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史记》一书的体例、别名、作者以及《二十四史》等相关的文学文化知识。
  2、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3、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4、了解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特点。
  【学习重点】
  1、学习古汉语的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
  2、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学习难点】
  文中的特殊的文言现象。
  【学习方法】朗读法、自主研读法、师生合作探究法。
  【学时安排】五学时
  一、【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司马迁(约前145-前90)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元封三年任太史令, 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对后代史学有深远的影响。对许多历史人物的叙述, 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   
  2、文学常识: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
  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
  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
  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作者基本上站在同情被压迫者的立场,在一定程度上嘲笑了封建社会的最高权威,鞭挞了贪官酷吏和土豪劣绅,同情并歌颂了农民起义的领袖和当时被社会所贱视的小人物;他写的一些人物传纪,不仅表现了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大部份有很动人的艺术力量。人物塑造形象鲜明,文笔简练朴素。其中也有许多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作品。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明确重点
  3、时代背景: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