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共24张,自然流畅,围绕目标,突出重点,景物描写来品味语言,凸显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和指导,有实效性。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
  2、欣赏文中清幽宁静的意境,背诵全文。
  3、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文言文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基本具备了借助工具书和注解解读文本的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关注写作手法,关注作者的独具匠心,将品析引向深入。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一首小诗考考大家“一门三父子,皆为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师出示幻灯片)这是说的谁呢?其中的大苏苏轼在艺术史上诗文书画都有很高建树。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篇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
  二、承天寺: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三、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人(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四、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此乃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他和张怀民的深厚友谊和无限感慨。
  五、找生字、读准音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