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430+2990字。
9《赤壁赋》学案
编写:赵志华 校对:赵志华
学习目标:
1.了解苏轼的思想经历和文学成就。
2.掌握本课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把握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
3.学习作者豁达乐观的精神,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课前预习:
1.关于“赋”与“文赋”
“赋”是一种文体,是一种兼具诗歌和散文性质的文体。《诗经》是赋的源流,《楚辞》是赋的近源,主要特点在于铺陈事物,从内容安排上看,十分接近散文。赋的形式有几次大的演变。汉赋叫古赋;六朝赋叫徘赋;到了唐宋时代的科举考试中,采用的一种诗体叫律赋。
“文赋”则是中唐以后,受古文运动的影响而产生的。
杜牧的《阿房宫赋》开了文赋的先河,《赤壁赋》则是文赋的典范之作,骈散结合,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随便。在形式上,文赋不像汉赋那样一味重视铺排和藻饰,而是用写散文的方法写赋,通篇贯穿散文的气势,重视清新流畅。
2.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其诗清新豪健,善用比喻夸((1037-1101)张,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代影响很大。擅长行书、楷书,取法蔡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嘉祐元年(1056),苏轼首次赴京应试,次年与弟苏辙同榜进士。嘉祐六年(1061)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其间因与王安石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自照宁四年(1071)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
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颇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罪”,即“乌台诗案”下狱,被释后,谪贬黄州。
元祐元年(1086)旧党执政,苏轼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
元祐六年(1091)被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请求外任,先后被派领州、扬州、定州。这其间,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革新。绍圣元年(1094),哲宗新政,新党得势,苏轼这次一贬再贬,由英州、惠州,一直远放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