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050个字。
8 短文两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课文内容,贯通理解两篇短文的主题表达。
2.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深意。
过程与方法
1.强化诵读,体会巴金散文作品音韵的美感。
2.品评关键语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人格。
重点
理解两篇短文的精神实质及其时代意义。
难点
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意。
诵读法、讨论点拨法。
课文朗读录音磁带、多媒体课件。
1课时
无数人咏叹过太阳和月亮,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诗篇。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在《日》中,作者显然在飞蛾扑火、夸父逐日这些意象中寄托着深意;而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种别样的心情。
巴金(1904~2005年),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四川成都人。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忆》《短简》等散文集。
写作背景
这两篇文章都写于抗日战争的1942年,前后只有一天之隔。其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作者写作《日》和《月》,就是为此而发,以飞蛾、夸父的追求光和热,象征志士仁人为祖国轰轰烈烈献身,通过赞美飞蛾,来赞美抗日将士。作品思想深邃、情感深沉,富于启迪和鼓舞。
《日》和《月》都是在四十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全国人民和巴金都在企盼胜利的到来,因此可以理解巴金为什么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人。
1.播放朗读磁带,初步体味两首散文诗字里行间渗透出来的情感的不同特点。
《日》激情洋溢,《月》细腻幽静。
2.学生饱含情感,自由朗读。
3.学生齐读,整体感知文意,自由发言作归结。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