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共16张,约3160+1240+210字。

  教学设计
  13 *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教学目标】
  1.理清结构。了解悼词结构的特殊性,把握演讲辞结构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2.把握主旨。概括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感悟其宽广胸怀和非凡气度。
  3.品味语言。感悟本文语言的艺术魅力,揣摩字里行间真挚的感情。
  【学情分析】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人教课标版必修2第四单元演讲辞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是一篇结构严谨、逻辑严密,充满真挚、深沉情感的优秀悼词。在前两篇课文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对演讲辞的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悼词的特殊结构只需简单介绍,便能高效的阅读文本,理清结构思路。同时要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探究思考、合作交流、领悟实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高一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要结合马克思的伟大品质及巨大贡献,激发学生远大的人生理想。
  【重点难点】
  1.学会利用语言标志,体会本文作为演讲辞的条理性和整体感。
  2.通过揣摩关键词、分析修辞手法,体味其中深沉、含蓄的情感。
  【教学过程】
  【导入】
  (一)概述人物、情境导入
  有这样一个人,他一生命途多舛,却从来没有中断过对真理的追求,从来没有放弃过为全人类解放事业而奋斗,他耗尽毕生心力铸就的《资本论》更是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他就是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卡尔•马克思。公元1883年3月14日,巴黎,这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三天后,在伦敦的海格特公墓,他的亲密战友的恩格斯发表了一篇闻名世界的演讲词,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讲授】
  (二)展示学习目标
  (1)理清结构。了解悼词结构的特殊性,把握演讲辞结构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2)把握主旨。概括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感悟其宽广胸怀和非凡气度。
  (3)品味语言。感悟本文语言的艺术魅力,揣摩字里行间真挚的感情。
  (三)解题释义、初知文体
  本文是一篇悼词。所谓悼词,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或文章。其结构一般为:开头:介绍死者生前的职务、身份,逝世的原因、时间、地点及其享年。主体:追述死者的经历和一生中做出的成就、贡献、影响,并简要作出评价。结尾:对死者表示哀悼之情,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要求。
  (四)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依据悼词的结构特点,把本文划分成三部分。
  明确:致其哀(1),赞其功(2-7),颂其德(8-9)
  (五)把握思路、分析人物
  1.概括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明确:(1)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辅助资料
  1.悼词
  悼词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或文章。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悼词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一切形式的悼念性文章。狭义的悼词专指在追悼大会上对死者表示敬意与哀思的宣读式的专用哀悼的文体。
  本篇悼词的特点是:(1)从内容看,悼词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所以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原因、时间、地点及其享年,还有死者生前的身份职务;然后追述死者的经历和一生中做出的成就贡献,并做出评价;最后对死者表示哀悼之情,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等。(2)从表达方式看,有叙述,有议论,更有抒情,抒情贯穿着全文。
  2.马克思和恩格斯介绍
  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卡尔•马克思,1818年5月5日生于普鲁士(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市。1843年迁居法国巴黎。中学毕业后,先后入波恩大学、柏林大学研究法学、历史学和哲学。大学毕业后,开始了他一生的政治活动。当时,英法两国无产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1848年法国巴黎无产阶级的起义震动了整个欧洲。就在这样的历史时代,1844年9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相见(恩格斯于1820年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的巴门城)。从此“这两位朋友的毕生工作,就成了他们的共同事业”。他们在革命实践中共同战斗,在革命理论上共同创造。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1847年,他们参加共产主义者同盟,共同草拟了该同盟的纲领,即《共产党宣言》。1864年,马克思在伦敦创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