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1780字。
学习目标
1. 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2. 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3. 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第六届范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得者”——贾永
贾永,新华社高级记者。其作品以歌颂军人职业的神圣之情纵论全球风云,以“以天下为己任”的豪迈之情深深打动读者,以所包含的丰富的思想信息含量以及机智、细致、精巧的手法吸引读者。他有一个著名口号叫“原始采访”,就是到新闻的源头去追寻新闻,要求记者在第一时间或者第二时间第一现场追寻新闻,是第六届范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得者,新华社解放军分社社长。
曹智、白瑞雪也是新华社记者。
二、背景资料
“飞天梦想”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1964年,一朵从西北大漠深处腾空而起的蘑菇云,震惊了世界: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三年后,中国第一颗氢弹实验成功,紧接着三年之后,一曲响彻环宇的“东方红”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掌握了人造卫星的空间技术。
当“两弹一星”的成功让所有中国人为之欢欣鼓舞的时候,中国的飞天梦也正在孕育之中。然而,由于经济实力有限等各种原因,这个梦整整被尘封了20多年。从试验飞船到无人飞船,从“模拟人”到航天员上天,国外载人飞行多达数10次无人试验,浓缩在“神舟”的短短4次飞行中。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并准确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表明我国载人飞天梦想成为现实。新华社记者写下这篇文章,记录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飞天梦圆” 的辉煌时刻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点,“神舟”五号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带着国人千年的“飞天”梦想成功冲出了大气层。在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记者目击了中国在酒泉卫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