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990字。
确山二高 二 年级 语文 学科共案
时 间: 星 期:
主 备 人: 李 俊 使用人:
【教学主题】 《夜归鹿门歌》
【教学目标】
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教学重点 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 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知识梳理】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曾隐居鹿门山。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歌代表,虽远不如王维的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天宝四载(745)宜城王士源辑录孟浩然诗,得218首,其书已佚。现在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较王本多45首,其中窜入有别人的作品。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二、解释题意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是一位隐逸诗人。40岁以前,他隐居于汉江西岸岘山南园的家中;40岁到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又在汉江东岸,与岘山隔江相望的鹿门山辟一住处,有时也去住。这首诗就是写他“夜归鹿门”的情景。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四、诵读欣赏
夜归鹿门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夜来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