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150个字。
18 《孟子》两章
课题 《孟子》两章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可采取以下两种方式中的一种。方式一:第一课时学习第一篇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第二课时学习第二篇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并完成当堂检测。方式二:第一课时进行两篇课文的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第二课时进行两篇课文的具体分析感知及写法探究。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和虚词,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2.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作品简介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孟子》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写作背景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标题是编者加的。“天时”“地利”“人和”是古人关于农业生产的常用说法,而孟子用这三个词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人和”是主观条件,主要是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等。“地利”是指客观方面有利的地理条件。客观方面,除“地利”以外,还有时令、气候,乃至相对的政治形势等重要条件,这些条件的变化被笼统地称为“天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标题是编者加的。孟子的一生是坎坷不平的,他虽有宏伟的政治理想,但始终不得志。最后只得走孔子的老路:从事教育、著书立说。另外,孟子的一生又是战斗的一生,当时的社会是“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因此,孔子之道不著。孟子以发扬孔子学说为己任,勇敢地担当起思想界拨乱反正的重担,顽强地击败了一个个强大的敌手,终于使“邪说者不得作”。所以说,孟子的才干和思想也是在激烈的斗争中磨炼出来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是他人生经验的一部分。
读准字音 米粟(sù) 亲戚(qī) 畎亩(quǎn) 胶鬲(gé)
法家拂士(bì)
通假字 亲戚畔之(通“叛”,背叛)
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通“横”,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辅佐)
古今异义 委而去之(古义:放弃今义:委托)
城非不高也(古义:城墙今义:城市)
兵革非不坚利也(古义:兵器今义:士兵)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义:限制今义:在一定疆界内的地方,也泛指某种范围)
攻亲戚之所畔(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舜发于畎亩之中(古义:被任用今义:送出,交付)
举于版筑之间(古义:捣土用的杵今义:建筑,修建)
举于士(古义:狱官今义:士兵)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
征于色(古义:征验,表现今义:出征)
而后喻(古义:通晓今义:比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