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8110字。

  高考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媒体观点撷英 ”2015年12月号第1辑
  整理 fcs2002
  1. 46万人弃考就能断言“国考”遇冷了吗
  2. 疏浚政府采购的救济与问责渠道
  3. 防艾首先是要反艾滋歧视
  4. 青岛输油管爆炸案判决的沉重警示
  5. 为什么崔永元不是“一种恶”
  6. 全面巡查让流浪人员安全过冬
  7. 群主虽小,责任交关
  8. 手术台加价,不只是钱的事
  9. 用依法行政杜绝“奇葩证明”
  10. 市容管理莫患上立法“洁癖”
  11. 城市道路上,到底谁该踩刹车
  12. 年底突击修路,钱何时花到刀刃上
  13. 人民币“入篮”带来哪些实质利好
  14. 重构全球货币体系的关键一步
  15. 枪下留人,顺应法治精神
  1. 46万人弃考就能断言“国考”遇冷了吗
  2015-12-01 11:30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邓海建
  11月29日17时,2016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录用考试(俗称“国考”)正式落幕。本次考试共有139.5万多人通过招录机关资格审查,近93万多人实际参加考试,超46万人弃考。考试当天,全国共有近10万名监考、巡考和考务工作人员为考生提供服务。(中新网11月30日)
  有关“国考”的宏观数据,这几年基本上被引向一个固化的逻辑链:弃考的多,则国考遇冷;国考遇冷,则说明公职不吃香;公职不吃香,则说明压力大、薪资待遇低。兜兜转转,弯弯绕绕,无非还是指向“诉苦” 或“喊冤”。不过,这种逻辑推演靠谱吗?
  先来说说数字。46万多人弃考,究竟是多还是少?检索资料可知:2012年度“国考”最终37万人弃考,2013年度弃考者逾38万多人,2014年度逾40万多人,去年则高达50余万人。眼下46万多弃考者这个数字,起码在弃考趋势上,是“止跌”的。再来看看报名人数:2009年度“国考”报名人数首次突破100万,2010年度攀升至144.3万多人,经历两年小幅下降后,2013年度又首次突破150万人;2014年度达到152万多人的新峰值后,2015年度下降至140多万人,2016年度则基本持平。可见,最近六七年间,报考人数有升有降,并不是“一条直线走到黑”。
  至于这几年报名人数和弃考人数上的直观变化,恐怕不宜想当然地“就数字论数字”,否则是把“国考”诸多变量环节僵化地视为一个定量。只要在报名条件上稍稍收紧一点,当年“国考”的报名人数往往立马出现“显著”跳水。十八大以来,“国考”具体职务中的适岗要求对“基层工作经验”有了常态性偏好,这也在客观上“卡”住了此前一窝蜂的“报考热”。如果再考量一下岗位所在地区的变化,以及深改、双创给年轻人带来的更多跻身精英行列的机会,那么,就算公职岗位在薪水待遇上继续锦上添花,也不见得能一如既往地吸引“150万”左右的年轻人了。何况,孩子上学还有个“大小年”之分,基于特定年龄段人口规模的变化,“国考”也不可能在报名人数与弃考人数上维持相对定量。
  辩证地看,你既然承认“国考”有热火朝天的时候,必然意味着它也会有门庭冷落的时候。“最好考”也好,“最苦”也罢,其实一场考试并不能改变权力作为的核心常态。更重要的是,在365行里,任何一种职业的价值期许与社会评价,有着漫长而稳固的形成过程,谁也别指望三五年就大幅扭转一个行业在大众心理中的择业定位。即便在今天,“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价值观,依然深刻左右着不少国人的行为选择。就算公务员这个行当“性价比”陡降,公众对其评价与认可,也不会在三五年之间就快速转身。
  46万多人弃考,当然也能说明一些问题,但如果脱离复杂而具体的语境,起码不能说明“国考”就此遇冷。也许我们希望“国考”能适当冷静下来,但这不是“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就能梦想成真的。面对唱衰“国考热”的声音,考生不会当真,政策制定者也别太当真了。(邓海建)
  2. 疏浚政府采购的救济与问责渠道
  2015-12-01 11:37 来源:京华时报 
  作者:连海平
  政府采购领域发生的一些案例,以及由此引发的投诉、行政处理直至法律诉讼,都是对政府采购参与各方的法定救济和保护。制度、执行、监督三位一体,才能推动政府采购制度日臻善境。
  在广东省纪委近日发布的10起公共资源交易腐败典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