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1040字。

  单元简介
  内容概览
  本单元学习古代写景记游的散文。教师教学这一单元,应该先从我国散文发展史的高度审视这几篇文章,以便对整个单元选文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有一个完整的把握。
  我国古代散文的产生是从简单的记事开始的,逐渐发展而有叙事记人的史传散文,而有议论政事、阐释哲理的诸子散文。写景记游之作比较后出,正如绘画中人像、佛像中出现的山石、树木背景一样。写景散文初起时难免体制短小,描写简单,应该说只是写景状物的一种胚胎因素,主旨在于表达自己的志向与操守。到了东晋时期,世事乱离,偏安江南的士大夫们仰慕老庄思想,追求清玄之风,逃避现实,寄情山水。与诗歌创作演变的步调相一致,描写山川景物、记叙观赏游历的散文也开始出现并发展起来。唐宋时期,文人的生活范围更宽,文化修养更高,审美能力更强,于是自觉的山水游记便大量涌现,唐宋古文八大家描写山水、记叙游历的作品极为丰富,是散文史上的一个亮点,影响所及直至明清而不衰。
  教学建议
  一、引导学生欣赏写景游记散文中丰富的思想感情因素,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力。
  这个单元的课文虽然是以描写景物、记叙游赏经历为主,但是不排斥抒发感情、讲述道理。如《兰亭集序》《游褒禅山记》在写景的同时,表达了作者对人生、世事的感悟;《赤壁赋》在描写风物特色的同时,抒发达观超然的情绪。总之,这些作品都是将抒情、写景、记事、议论融为一体的,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文中的一草一木都渗透了作家的思想情感。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才能准确把握其情感取向,领略文章的艺术魅力。
  不过,这些课文中常常涉及对人生、宇宙的哲学思考,其中部分内容有着比较深的文化背景,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处理,不必要求深入理解。
  二、反复诵读,逐字逐句理解文章内容,注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
  作为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起点,本单元应有意培养高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和基本方法。引导学生以反复诵读作为理解文章的前提,培养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的习惯,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联系以往的知识,用做卡片、标注、旁批等方法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
  三、仔细品味文中的优美语句,鼓励学生多背诵。
  本单元的选文都是传诵千古的游记名篇,语言或清新俊朗,或平实朴拙,或铺排繁复,各具其妙。如《游褒禅山记》中对后洞游览过程的简笔交代,《兰亭集序》中骈散间行的清新文风,尤其是《赤壁赋》,更代表了赋体文的特点,描写细腻,韵律和谐,读来琅琅上口。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这些作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品味优美语句,体会写景散文中常用的骈散结合的句式特点,尽可能多背诵一些篇章,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学习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的感情变化。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王羲之(约321-379),字逸少,东晋琅琊临沂人。他的家族是晋代屈指可数的豪门大士族,琅琊王氏在东晋可谓权倾一时,炽盛隆贵,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他的祖父王正为尚书郎。他的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曾倡议晋室渡江,于江左称制,建立东晋王朝。王羲之的伯父王导更是名闻于世,是东晋的丞相。而他的另一位伯父王敦是东晋的军事统帅。
  东晋书法家,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后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有“书圣”之称,也长于诗文,字和文任意而行,得自然之妙,风格潇洒放脱
  王羲之为人坦率,不拘礼节,不慕荣利,性格旷达,很少为一些小事戚戚于心。也许这就是他的书法具有自由气象、潇洒清雅的原因之一吧。又因为少有美名,朝廷公卿都喜爱他的才干,屡次征召,他都坚辞不受。他不喜当官,更喜欢清静。但是当他不得已而任官时,他又决不尸位素餐。他在任职期间,曾多次发表过重要而切实的政见。
  二、文题解读
  兰亭是怎么来的?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kuaì稽jī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 ,汉代为驿亭所在,因名兰亭。
  东晋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王羲之和当时名士孙统、孙绰、谢安、支遁等4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