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8题,约12270字。

  必修三综合检测试题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审美到审善
  江岳
  近些年来,美在文学中已获得了应有的地位,但善似乎又被边缘化了。在当下善的迷失已十分严重的语境下,文学在以审美为中心的同时亦以审善为重心的可能性已显现在历史的天平上。
  古人常将“道德文章”连用,文以载道是源远流长的传统,如何高扬道德之善也是文学的永恒主题。这样的道理早已为人们所熟知,但熟知并非真知,我们恰恰常在这些老生常谈的问题上陷入迷津。
  试以春晚著名小品《不差钱》为例,作为大众娱乐文化的典范,它博得了许多人的喝彩。小品《不差钱》艺术地浓缩了中国当下诸多负面文化滋生的生活图景:“小沈阳”拿红包合谋欺蒙顾客,红包文化、面子文化、关系文化、吃喝文化、模仿文化等浸透在惟妙惟肖的表演中,博得了一阵阵笑声。但这笑声与其说是喜剧的,不如说是悲剧的。善的迷失已使人浑然不觉地陷入到了一种 “愚乐”的状态。在当前道德严重滑坡的状况下,小品缺乏对负面文化自觉的艺术否定,因而有毒,但它艺术地浓缩了真实的生活,提供了一部当下道德严重滑坡的形象教材,引人警醒。
  当“搞笑”作为诗意贫乏的代替品风行天下,许多以营利为目的的“三俗”快餐产品纷纷涌现,推动物欲、肉欲泛滥之时,《不差钱》让我们意识到善的迷失,这有很强的警示意义。近年来相继发生了“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 、“染色馒头”、“牛肉膏”等一系列危及国计民生的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防盗防毒,防不胜防,人们安全感和幸福感正在被一点点吞噬。这一切表明,善的迷失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
  增强文学中的善,也就是增强文学建构人心的力量。文学是人学,这应是当下道德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提出以审美为中心的同时亦以审善为重心,意味着文学发展的新一轮的否定之否定。近些年来在热闹的文学争论中,由于思维与实践的惯性,往往导致简单的肯定或否定反复发作和折腾,仍然走不出从一种片面到另一种片面的怪圈。这里所谓简单的否定即倒洗澡水时总是将小孩子连同脏水一齐倒掉,以艺术自身价值的美排斥艺术社会价值的善;所谓简单的肯定即捡小孩子时又将倒掉的脏水连同小孩子一起捡回,以艺术社会价值的善排斥艺术自身价值的美。在人类文艺史上,美与善的纠葛由来已久。入乎侧重审美自律的“内”与出乎侧重社会历史他律的“外”的矛盾运动是生生不息、历久常新的。如从诗歌这一文学体裁来看,它在我国古代有着“厚人伦、美教化”的作用,注重善的社会价值的传统,至魏晋南北朝,重心则逐步向内移,开始从声律、语言、风格、手法技巧等方面进行诗歌艺术自身价值的探索,而唐诗正是在汲取这两方面营养的基础上,兼容统一前两种艺术形态,以“文质彬彬、尽善尽美”为理想的文学标准,达到了新的超越,造就了空前的繁荣。这也对我们当下建构理想的文学有重要启示。在文学发展中,似乎有一个规律性的周期;一个正确的思想、一种有益的文学潮流,总会经过“适度”与“过度”的反复。开头矫枉过正,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带来“深刻的片面”,而后又引发否定之否定的“文学轮回”, “适度”总是要以“过度”为代价,才能克服两方面的片面性,达到辩证的整合,从而走出恶性循环的怪圈,最终得以螺旋式上升。
  ( 摘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下列关于“审美”与“审善”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在当下中国社会,善的迷失已十分严重,文学必将从以审美为中心发展为在以审美为中心的同时亦以审善为重心。
  B.古人强调 “文以载道”,人们熟知高扬道德之善也是文学的永恒主题而不是真知,因而当下文学中的善似乎又被边缘化了。
  C.在人类文艺史上,美与善的纠葛由来已久。侧重审美自律与侧重社会历史他律的矛盾运动是生生不息、历久常新的。
  D.以审美为中心的同时以审善为重心的文学潮流,总会经过“适度”与“过度”的反复。才能克服片面性,达到辩证的整合。
  2.下列对小品《不差钱》的相关分析和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肯定小品《不差钱》为大众娱乐文化的典范,反映出中国当下诸多负面文化,并把这些文化浸透在惟妙惟肖的表演中,博得了许多人的笑声。
  B.作者认为在当前严重的道德滑坡状况下,小品《不差钱》缺乏对负面文化自觉的否定,使“善”迷失,使观众浑然不觉地陷入到 “愚乐”状态。
  C.作者肯定小品《不差钱》,从某种角度上说,它形象地提供了一部中国当下道德严重滑坡状况的反面教材,因为它艺术地浓缩了真实的生活,引人警醒。
  D.作者认为小品《不差钱》及近年来相继发生的“瘦肉精”、“地沟油” 、“染色馒头”等一系列事件,共同表明善的迷失已经到了严重的地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善作为道德文化的重要一环,植根于人性深处,关注着人何以成为人这一根本问题。文学是人学,也就不能不受善的制约。
  B.在新的历史阶段,善,应当重新成为文学价值判断的重要标准。由此出发,我们就能对一些“三俗”作品大声说“不”!
  C.文学发展的新一轮的否定之否定,就好比捡小孩子时不能将倒掉的脏水一道捡回,或者当初就应该看好孩子,只倒脏水。
  D.唐诗“文质彬彬、尽善尽美”,既注重文学自身之美,又注重善的社会价值的传统,达到了新的超越,造就了空前的繁荣。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郭瑀字元瑜,敦煌人也。少有超俗之操,师事郭荷,尽传其业。精通经义,雅辩谈论,多才艺,善属文。荷卒,瑀以为父生之,师成之,君爵之,而五服之制,师不服重,盖圣人谦也,遂服斩衰①,庐墓三年。礼毕,隐于临松薤谷,凿石窟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