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
[中学联盟]江苏省新沂市第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苏教版必修2教案:第3专题《六国论》复习.doc
[中学联盟]江苏省新沂市第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苏教版必修2教案:第3专题《六国论》复习教案1.doc
[中学联盟]江苏省新沂市第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苏教版必修2教案:第3专题《六国论》复习教案2.doc
[中学联盟]江苏省新沂市第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苏教版必修2教案:第3专题《六国论》教案1.doc
[中学联盟]江苏省新沂市第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苏教版必修2教案:第3专题《六国论》教案2.doc
主备人 施友中 审核人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1 课时
课题 文言文复习1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 复习巩固《六国论》词语解释及重点句子翻译。
2、 训练学生文言文识记及阅读能力。
重点 复习巩固《六国论》词语解释及重点句子翻译。 难点 训练学生文言文识记及阅读能力。
教法及教具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一、通假字
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当[通“倘”,假如]与秦相较
二、古今异义
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
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
6、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7、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
8、后秦击赵者再. [两次]
三、词类活用
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
3、小[形作名,小的战果]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战果]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
……
施友中 审核人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1 课时
《六国论》 课型 新授
1. 理清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始终围绕中心论点不蔓不枝地展开论述的方法。
2.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正确译文。
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正确译文。 难点 理清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始终围绕中心论点不蔓不枝地展开论述的方法。
教法及教具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 学 内 容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导入新课】
同学们,唐太宗李世民曾感慨地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战国七雄如何演变为秦一统天下,我们来学习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苏洵(1009一1066),北宋散文家。眉州眉山(属今四川)人,字明允,号老泉。应试不举,经韩琦荐任秘书省校书郎、文安县主簿。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与子轼、辙皆以文学名世,时称“三苏”,列“唐宋八大家”。有《嘉祐集》。
苏洵自号“老泉”,据说27岁才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潜心钻研,终于形成自己的文章风格,他下笔顷刻数千言,语言晓畅,雄辩有力,论文大多针对时政而发,议论锋利,说服力强,能切中时弊,深得欧阳修的赏识。
2.写作背景
《六国论》是一篇议论历史的文章,表面上评的是六国,实际上讽刺的是北宋。因为当时北宋王朝的统治者对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和党项羌族建立的西夏屈辱求和。作者就借六国割地给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