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份。
第三单元测评(A)
(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饿莩(piǎo) 庠序(xiáng) 孝悌(dì) 饥馑(jǐn)
B.数罟(gǔ) 洿池(wū) 狗彘(zhì) 槁暴(pù)
C.骐骥(jì) 驽马(nú) 舟楫(jí) 鞭笞(tà)
D.黔首(qián) 崤函(yáo) 肥饶(ráo) 崛起(jué)
思路解析:A项,“悌”应读“tì”;C项,“笞”应读“chī”;D项,“崤”应读“xiáo”。
答案:B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丧:丧葬。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游泳。
C.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吝啬。
D.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无:没有。
思路解析:D项,“无”,无论,不分。
答案:D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思路解析:A项,“而”,①连词,并且;②连词,却。B项,“故”,①连词,所以;②形容词,原来的。C项,“其”,①代词,它;②表揣测语气,大概。D项,“之”,都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答案:D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④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⑤序八州而朝同列 ⑥以弱天下之民 ⑦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⑧孔子师郯子
A.①/②④/③⑦/⑤/⑥/⑧ B.①⑤/②④/③⑦/⑥/⑧
C.①⑧/②④/③⑦/⑤/⑥ D.①/②④/③⑦⑥/⑤⑧
思路解析:名词用作动词①;名词作状语②④;形容词活用为名词③⑦;名词的使动用法⑤;形容词的使动用法⑥;名词的意动用法⑧。
答案:A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著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行,由孟子与其弟子编成,共七篇。
B.《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表明该书以论述学习的方法为主。
C.贾谊是西汉政论家、文学家。人称“贾生”、贾长沙、贾太傅。其著作有《陈政事疏》(又名《治安策》)以及《吊屈原赋》《新书》等。
D.“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像《捕蛇者说》《马说》《问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体。
思路解析:B项“表明该书以论述学习的方法为主”错误。
答案:B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8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按照中国古代的传统说法,可以把中国传统文化叫作“崇德”型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社会根基,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的社会政治结构及其意识形态。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这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实质。由家庭而家族,再集合为宗族,组成社会,进而构成国家,这种家国同构、父是家君、君是国父、家国一体的模式渗透到中国古代社
……
第三单元测评(B)
(高考体验卷)
(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土贡制度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政治、经济制度。上古时期,贡赋一体。春秋时贡、赋开始出现分化。至秦汉时,土贡已独立于赋税之外。与藩属贡及土司贡不同,其形式主要是各地将地方特产以实物形式上交朝廷或直接交给皇室。明代,土贡制度已较为成熟,且贡物折银也随一条鞭法的施行而得以推广。
清代的土贡制度,在明代基础上不断改革,到乾隆年间大体趋于稳定。部分土贡物品由无偿交纳改为有偿采买。具体说来,可以确定有偿采买的部分主要是东北土产、织造贡物及密云等地“打捕户”猎得的鹞子、野鸡等活物。这部分土贡,性质已经发生了改变,为国家和皇室采购或生产所得。其余各直省土贡则无论是征实物还是折银,都与田赋类似,仍为对皇室或国家的义务与负担。此种变化,《皇朝文献通考》有“旷荡之恩,洵千古所未有也”的评价。虽然有偿征收的土贡只是一小部分,但是这种性质上的转变,在中国土贡史上仍具有重要意义。
与前代相比,清代土贡的种类与数量有所减免,余下的则多数折银征收。清以前的土贡,往往数量庞大,名目纷繁。《通典》所列唐代天下贡物详细清单,有洋洋四千余言,种类令人眼花缭乱。清代考虑到内务府贡中新增东北特产的庞大比重,对前代土贡有所减免。清代东北土贡大幅增加,除典章中记载的人参、貂皮、东珠三项外,尚有粉子蕨菜、蜜饯山楂、蘑菇、野菜、蜂蜜、米面制品、熏制肉食、兽类、鹰隼、各种活体观赏动物、军器原料等品种,反映出满族统治者对于故乡土产的偏爱。
清代土贡,各省每年入贡次数不等,承担的贡额亦不等,承担种类较多的省份,每年每次所贡的物品也不尽相同。贡品既是提供给皇帝与皇室的东西,其规格自然非比寻常,必须是同类物品中的佼佼者。当贡品的品质、大小等不合要求时,一般的做法是饬令补换,严重者要追究承办官员的责任。
一般来说,贡物抵京,会由不同的机构根据固定的程序进行检验和查收,然后由内务府或者户部奏报给皇帝,皇帝同意收取则贮库留用。种种贡物的备办、起运到抵京贮库,皆有定制,解员的安置和返回也各有规矩。贡物收讫,大体有消费、赏赐、祭祀和售变四种用途,而同一贡物也有可能同时具有多种用途。东北所贡的各类动物毛皮,除消费和售变外,嘉庆时每年还从售变部分中取一部分貂皮交衣库做成貂褂,由内务府草拟,皇帝钦定名单与等级,“赏卖”给在京大臣、御前侍卫与乾清门侍卫,让他们“先赴银库交价,后赴皮库领取”。
(摘自2015年3月21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代的部分土贡由无偿交纳变为有偿征收,此种变化在《皇朝文献通考》中得到了肯定的评价,在中国土贡史上也具有重要意义。
B.土贡到秦汉时已独立于赋税之外,其形式与藩属贡及土司贡不同,主要是各地将地方特产以实物形式上交朝廷或直接交给皇室。
C.清代有偿采买的土贡物品是对皇室或国家的义务与负担,可以确定的主要是东北土产、织造贡物及密云等地“打捕户”猎得的鹞子、野鸡等活物。
D.明代时,土贡制度已较为成熟,随着一条鞭法的施行,贡物折银的方法也得到推广;清代土贡制度又不断改革,乾隆年间方大体趋于稳定。
思路解析:C项,张冠李戴。依据原文,清代有偿采买的土贡物品“为国家和皇室采购或生产所得”,“其余各直省土贡”才“仍为对皇室或国家的义务与负担”。
答案:C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清代以前的土贡,往往数量大、名目多,如《通典》所列唐代贡物清单即有四千余言,种类繁多,清代则有所减免。
B.清代内务府贡中新增的东北特产比重庞大,品种也较多,这就反映出满族统治者对于其故乡土产的特殊偏爱。
C.清代的贡物抵京后,一般是先进行检验、查收,后由内务府或者户部奏报给皇帝,经皇帝同意收取后,再贮库留用。
D.清代贡物有多种用途,如东北所贡动物毛皮,嘉庆时就有一部分直接“赏卖”给在京大臣、御前侍卫与乾清门侍卫。
思路解析:D项不符合文意。依据原文,应是“东北所贡的各类动物毛皮,除消费和售变外,嘉庆时每年还从售变部分中取一部分貂皮交衣库做成貂褂,由内务府草拟,皇帝钦定名单与等级,‘赏卖’给在京大臣、御前侍卫与乾清门侍卫”,而非直接“赏卖”。
答案:D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土贡制度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政治、经济制度之一,自上古时期即已存在,后经各朝代的不断改革,至清代已渐趋成熟。
B.在中国历史上,土贡制度有过多次较为重大的变革,如明代推广贡物折银的做法、清代部分土贡实行有偿征收。
C.土贡的物品要求必须是同类物品中的佼佼者,由于这些贡品都是提供给皇帝与皇室使用的,因此往往不能折银征收。
D.清代土贡或征实物或折银征收,在数量、种类上均较以前的朝代少,但并不能说明清代百姓的土贡负担都较以往朝代百姓的轻。
思路解析:C项,以偏概全。依据原文,“与前代相比,清代土贡的种类与数量有所减免,余下的则多数折银征收”,说明并非“往往不能折银征收”。
答案:C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4~7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