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课件共13张,教学设计约2200字。

    《兵车行》13张ppt.ppt
《兵车行》信息化教学设计.doc
  

    姓名 吴佳楠 电话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二
  邮件
  单位 山东省威海市第一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兵车行》信息化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兵车行》是鲁人版高二语文“唐诗宋词”选修教材的篇目,同时也是杜甫的一首经典叙事诗。全诗以“道旁过者问行人”为界分为两段:首段摹写送别的惨状,是纪事;次段传达征夫的诉苦,是纪言。此诗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借征夫对老人的答话,倾诉了人民对战争的痛恨,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诗歌以饱含深情的文字,展现了一代诗圣杜甫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怀。作为选修的诗歌文本,要力求让学生自主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诗歌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进而发展联想、想象能力和审美力。这也恰恰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所在,也是选修课程的宗旨所在。
  二、学生分析
  高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积淀,已具备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何况在初中,学生已经学过《石壕吏》、《春望》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杜甫的经典诗歌,已经对杜甫其人其诗有了一定的审美体验。然而,他们也仅限于知道杜甫是“爱国诗人”的而已,对其“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及其深沉的忧国忧民情怀仅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其“精神世界”来体会其伟大的爱国情怀。
  所以诗歌教学迫切需要打开一个突破口,架接起学生与文本,学生与诗人之间的桥梁。而这座桥梁无疑离不开联想与想象。我相信,引导学生通过联想与想象可以与诗歌深度对话,进而触摸到伟大诗圣深沉的爱国情怀,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目标
  借助联想、想象品味诗歌,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多媒体音频、图片、ppt、投影仪、互联网、班级QQ群、博客等技术。
  课前预习阶段:
  1、通过查阅“互联网”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兵车行》的创作背景。
  2、自主阅读诗歌,听读老师在班级QQ群里共享的“音频朗读”资源,自主正音、把握诗歌的节奏、停顿等,初步感知诗歌。
  3、运用批注式阅读法,在书中空白处记录自己的初次阅读体验。并在博客群里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初次的阅读体验。
  课中教学阶段:
  1、在导入环节,插入“兵车行”的图片,把学生迅速带入到文本的情境中去。
  2、在朗读感知环节,运用诵读评价量规检测学生的朗读效果。
  3、在鉴赏探究环节,借助超级链接手段,插入相关文本资料,这样无论学生从什么角度鉴赏都可以随时链接相关内容补充,以“开放”的ppt形式,帮助学生即时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4、在深情诵读环节,插入图片及背景音乐,以“己口”深情诵读,增强学生的审美感受。
  课后写作提升阶段:
  学生依据作业内容要求,在博客上完成作业并借助网络博客互动,使评价不再单一化。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