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440字。
六国论
苏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和积累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句。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结合语境揣摩、辨析词义及活用的能力。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苏询关心国家,主张抵抗外侮的思想。
教学重点
1.掌握和积累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句。
2.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结合语境揣摩、辨析词义及活用的能力。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先学指导
1.借助《高考领航》“预习助读”,扫除课文文字障碍。
2.阅读《高考领航》“基础梳理”,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等知识。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一)导入
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二)展示目标
1.掌握和积累与现代汉语意义不同的字、词、句。
2.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结合语境揣摩、辨析词义及活用的能力。
二、提出问题,指导自学
1. 了解作者
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北宋著名散文家。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著有《嘉祐集》,本文选自《嘉祐集笺注》。
2.写作背景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比较软弱的一个王朝。宋太宗以后,国势就渐渐衰弱。宋朝初年,北边已经有敌国契丹,宋仁宗时,西边又出现了敌国西夏。宋朝受着这两个国家的威胁和侵犯,却不敢对他们进行坚决的抵抗,只想用屈服妥协的办法,向他们纳银输绢换取和平。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一○○四年),与契丹(后来称辽)缔结澶渊之盟,宋朝答应每年给契丹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一○四二年),契丹派使者到宋朝要求割给他们晋阳(现在山西省太原市)和瓦桥(在河北省雄县易水上)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