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
劝学 第1课时.doc
劝学 第2课时.doc
劝学 第3课时.doc
承德实验中学高 一 年级 语文 (填学科)导学案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
课 题 劝学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第一课时
主备人 吴健蕾 审核人 陈瑞艳 时间
学习目标 1. 熟读课文,弄清字音,
2. 把握文章内容。
3. 了解作者
重点难点 把握文章总体结构和脉络。
方 法 诵读法
内容部分
一、 探知部分(学生独立完成)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
承德实验中学高 一 年级 语文 (填学科)导学案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
课 题 劝学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第三课时
主备人 吴健蕾 审核人 陈瑞艳 时间
学习目标 1.分析课文第四自然段,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3.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重点难点 1.归纳掌握“劝、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等词义。
2.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3.背诵全文。
内容部分
一、探知部分(学生独立完成)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二、研究部分(小组合作、展示交流、师生或生生评价)
研读第四自然段。
1.解释加点词语
风雨兴( )焉
而( )神明自得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