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0270字。

 第13课 六国论
  目标定位 1.了解古代论说文的文体特点。2.掌握“兵、弊、道、率、以、盖、完、则、所、其实、亡、厥、祖父、视、然则、厌、奉、判、至于、固、得、与、效、始、速、再、终、革灭、智力、向、数、理、当、易、礼、并、夫、为、苟、故事”等词的意义和用法。3.把握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运用设分论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论证的结构层次,学习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4.品味作者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论断斩钉截铁的语言风格。5.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反对屈辱求和的思想。
  1.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著名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苏洵少年时代不喜学,直到二十七岁才发愤读书。参加科举考试屡次失利后,就把自己过去写的文章全部烧毁,改而钻研并精通了“六经”和诸子百家之书,下笔顷刻数千言,除《权书》外还著有《几策》两篇,《衡论》十篇。仁宗嘉祐元年(1056),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分相传诵,其文名因而大盛。
  2.背景探寻
  北宋是我国历史上比较软弱的一个王朝。北宋第一个皇帝赵匡胤是从军事政变中获得政权的。北宋建国以后,鉴于唐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的教训,因而实行中央集权专制制度,解除地方节度使的权力,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为了防范武将军权过重,将官经常轮换,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致使军队没有战斗力。北宋建国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北宋实行不限制兼并政策,土地集中现象严重,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的专制腐败,军事上的骄惰无能,带来外交上的极端软弱。宋太宗以后,国势就渐渐衰弱。宋朝初年,北边已经有敌国契丹,宋仁宗时,西边又出现了敌国西夏。宋朝受着这两个国家的威胁和侵犯,却不敢对他们进行坚决的抵抗,只想用屈服妥协的办法,向他们纳银输绢换取和平。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与契丹(后来称辽)缔结澶渊之盟,宋朝答应每年给契丹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契丹派使者到宋朝要求割给他们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和瓦桥(在河北省雄县易水上)以南十县的土地,结果定盟由宋朝每年给契丹增加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庆历三年,西夏向宋朝上书请和,宋朝每年赠给西夏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宋朝一再向敌人屈服妥协,结果增加了敌人的财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带来无穷的后患,而实际上并不能换得和平。苏洵尽管不理解秦国当时已经具备了统一全中国的条件,不过他写这篇文章借古讽今,向北宋统治者敲起警钟,指出对敌人不用武力抵抗而只是一味屈膝求和,结果必然招致灭亡,这些意见在今天看来仍有意义。
  3.文学常识
  《六国论》是《权书》中的一篇。原题只有《六国》两个字,因为《权书》和《衡论》都是评论性的文章,所以后来才在六国后面加了个“论”字。《六国论》即关于战国末期韩、魏、楚、齐、燕、赵六国灭亡原因的评论。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赂秦(  )  ②燕赵(  )   ③殆尽(  )
  ④斩荆棘(  )  ⑤小则获邑(  )  ⑥如弃草芥(  )
  ⑦咽下咽  咽喉       ⑧暴暴霜露  暴露  
  ⑨率率赂秦耶  效率  
  ⑩洎牧以谗诛(  )  ⑪当与秦相较(  )
  ⑫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
  ⑬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