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0000字。

  诗歌鉴赏专题基础练习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杨子
  李白①
  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梨花千树雪,杨叶②万条烟。
  惜别倾壶醑,临分赠马鞭。看君颖上去,新月到应圆。
  【注】①作者一说为岑参。②“杨叶”一作“杨柳”。
  (1)颔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赏析最后一联。
  【答案】(1)描写了千树梨花竞相开放、柳叶新条迎风摇曳美好的春景,以乐景衬分别时的哀情,也是对朋友前路的美好祝愿。
  (2)尾联由实而虚(想象),写诗人目送友人离开,想象着友人的路途,等到友人到达目的地应该是在月圆之日,从缺到圆的明月都是诗人依依惜别之情以及美好祝愿的感情寄托。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首先抓住关键意象,“梨花”、“杨叶”分析其情态,再联系诗题,明确本诗主题为送别。从而把握作者在本句中寄予的情感。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理解尾联句意,再联系诗题及颈联中的关键字“临分”,明确此句所写的景物并没有出现在当下,故为虚构想象。再结合本诗主题,即明确诗人抒发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
  王勃
  乱烟笼碧砌①,飞月向南端。
  寂寂离亭掩,江山②此夜寒。
  【注】①碧砌:青石台阶。②江山:江水和高山。
  2. 诗歌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3. 末句着一“寒”字而境界全出,请结合全诗赏析“寒”字的妙用。
  【答案】
  2.诗歌前两句通过 “乱烟”、“碧砌”、“飞月”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朦胧、冷寂的江边月夜图。
  3.末句的“寒”字,表面是写夜深肌肤感到寒冷,实际上暗指送别友人后内心的孤寂伤感。融情于景,烘托出一片离情,画龙点睛,境界全出。
  【解析】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本题,关键是抓住意象。诗歌一、二句的意象有“烟”、“碧砌”、“月”等,再结合其修饰词,总体把握,描述画面,点出环境氛围,概括意境特点。
  3.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本题主要是考查诗眼,解答时首先从字义入手。结合诗句理解,“寒”字表面上展现的是寒冷,即环境带给人的感受。另外还要关注诗人内心的情感,通过诗歌标题中“送别”二字以及诗句中的“寂寂”等词,可以看出诗人送别友人后内心的孤寂伤感。所以说“寒”字融情于景,写出了离别的情感,可谓“着一字而境界全出”。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蓟中作
  高 适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①。
  岂无安边书②,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③,归来独闭门④。
  【注】①翻:在此处意为“反叛”。据《通鉴纪事本末》记载:安禄山欲以边功市宠,数侵掠奚、契丹。奚、契丹各杀公主以叛,禄山讨破之。②安边书:使边塞安定的计划、策略。③孙吴事:指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吴起(战国时期军事家)用兵之事。④闭门:指东汉末年陈寔痛恨社会黑暗,拒绝入仕,故“闭门悬车,栖迟养老”。
  4.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5.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
  4.这首诗通过描写边境的荒凉、边患的严重,抨击了统治阶级的失策,同时也抒发了“安边”的壮志难酬的巨大悲愤。
  5.结构上,承上启下,由前面的叙事写景转到下文的议论抒情。内容上,具体揭示前文“边城何萧条”的原因:征战不息,原来是因为安禄山侵掠“胡虏”,“胡虏”反叛。表达了作者对引起边境战端的安禄山的愤怒之情。
  【解析】
  4.无
  5.无
  【备注】(赏析)
  开篇两句展现出作者在茫茫大漠豪迈前行、驰骋万里、勇赴边难的大漠英雄形象,以自身豪迈的救国形象引出下文,并与下文中只为个人邀功获利的奸邪之士形成鲜明的对比。三、四句写出了作者眼中所见的萧索、凄凉的边城景象。五、六两句揭露了“边城何萧条”的原因——胡虏反叛,写出了作者对引起边境战乱的安禄山的愤怒之情。“一到”“每愁”两词对举,突出边患之重之久。七、八两句是作者由边患不止而引发的激愤之语,意为自己并非没有安边的策略可献,只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