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490字。这是“问题探究式”学习模式,值得借鉴。

  高中语文必修2第四课
  《<诗经>两首》“问题探究式”学习模式设计
  【学习目的要求】
  1.了解《诗经》及其开创的现实主义诗风。
  2.学习《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反复咏唱的艺术手法。
  3.读懂诗句含义,理解诗中的叙述手法和人物的思想感情。
  4.背诵课文,养成诵读诗歌的习惯,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培养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1.根据文体特征、文中表现思路的语句或词语,探讨本诗结构,体会妙处,整体理解课文。
  2.结合本诗背景、作者写作意图理解本诗的主旨深度或新意。
  3.探讨本诗最主要的写作技巧,这些写作技巧对表现内容、表达主旨增强表达效果等方面的作用。
  一、知识储备
  1.《诗经》常识
  (1)《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因此又称“诗三百”。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
  《诗经》所录诗歌多来自民间,据说,周朝设有专门的采集官,采集民歌,以体察民俗风情、政治得失。《诗经》中大部分诗歌都出于此。另一部分则为公卿、士大夫向周天子所献之诗,歌功颂德、粉饰太平。
  《诗经》所录诗歌时间跨度长,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诗经》存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有十五国风,是出自各地的民歌,这一部分文学成就最高,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后来,《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之一。
  在《诗经》中“赋”“比”“兴”是三种常见的手法。“赋”即“铺”,是陈述、铺叙的意思。“铺陈其事而直言之”。“比”,就是比喻、比拟、借代、夸张等,就是朱熹所说的“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就是“起”,是托物寓情,是寄托,是联想。“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诗经》的搜集,相传有两条渠道。一是采诗。周代设有采诗官——“行人”,专门到各地收集民歌,供朝廷考察民风及政治得失。二是献诗。《国语》中说“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其中《国风》全部及《小雅》中的一部分,大约是周王朝经诸侯国协助采集来的;《雅》《颂》中的大部分诗,可能是献上来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