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9000字。

  《项脊轩志》导学案
  编辑:李召峰
  【学习重点】
  1.掌握文言的知识基础,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会作者的真挚情感,学习文章的抒情技巧。
  课前•阅读识记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一、诵记名言警句
  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2.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
  3.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4.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杜牧《归家》)
  二、了解文学常识
  (一)走进作者
  归有光(1506——1571年),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读,但命运多舛,8岁丧母,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一生郁郁不得志。
  归有光虽然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明代接触的散文家。他反对明朝中期前后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拟古主义主张,自称“好古文辞,然不与世之为古文者合”提倡“独出与胸臆”,强调真实感情。他的这种文风,发扬了唐宋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而他的成就最高。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多写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善于抒情、记事,能把琐屑的事委曲写出,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
  王锡爵称其作品“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表”。姚鼐谓其“元明两代除归氏外别无他人”,并把他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清代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二)解说题目
  “项脊轩”是作者在昆山时的书斋名,以此为名,有两重含义。
  其一:书斋很小,如人的脊梁之间,从文中“室仅方丈,仅容一人居”可以看出。其二: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曾在太仓泾居住,作者自号“项脊生”。把自己书斋命名为“项脊轩”,含有怀远追宗之意。
  史书记载,作者于嘉靖十九年考取举人,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以后参加八次会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