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370字。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明确“咬文嚼字”的真正含义。
2、归纳概括文章所用的材料,品味妙语佳句。
3、体会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体会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 学会在阅读和写作中“咬文嚼字”。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导入 :
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老鼠掉进书箱里--咬文嚼字
老鼠学习的精神应该推广:把书吃掉,消化掉,成为一个很有品位的老鼠。
一、解题
“咬文嚼字”《汉语大词典》中列有三个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作者赋予这个成语一种新的意义,就是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提倡“咬文嚼字”,认为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文字的优劣要从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现的意境上去辨别,文字的运用,要从思想感情的透彻、凝练、创新入手。
二、作者介绍
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回国前的主要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开华人美学研究的先锋。
解放后,他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无人敢代他的地位,无作品敢代替此书。他早年就读爱丁堡大学时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民国时期出版业的一大景观。文化大革命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