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课件共28张,教案约3650字。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 教学目标 
  1. 了解马克思对于人类的的伟大贡献。
  2. 初步了解演讲辞的写法。
  3. 学习借助文体特点和有标志性的语句来理解文章内容、结构和层段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方法。
  ● 重点、难点 
  重点:
  1. 通过寻找承递性的词句和过渡性句段,把握全文结构特点。
  2. 分析马克思逝世情景及对马克思伟大贡献的总论。
  难点:分析“讲话”所循的思路,理解其层次结构,弄懂各部分、各层次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 设计思想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是一篇经典的教材,见于苏教版高中必修四第一专题“我有一个梦想”的“英名与事业”模块,标示为研习的课文。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浅易规范的悼词,(属于议论文范畴)如《悼念玛丽•居里》《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讲》等,初步把握了悼词述其哀、赞其功、颂其德的特点。学生在进入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后,又逐步接触了有一定难度的议论文,积累了更多的议论性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的教学设计,立足于以上的教材情况和学情,分为导入、精读、反馈、拓展、反馈等几个主要板块,重在引导学生开展悼词的研习。
  ● 教学资源 
  1.资料辑录。
  悼词,一种文体,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其结构一般为:开头:介绍死者生前职务、身份,逝世的原因、时间、地点及其享年。中间:追述死者的经历和一生中做出的成就、贡献、影响,并简要作出评价。结尾:对死者表示哀悼之情,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和要求。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著名的马列主义文献是马克思最亲密的战友恩格斯写的。
  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诞生在普鲁士莱茵省特利尔城一个律师的家里。1844年,马克思在巴黎认识了恩格斯,从此,“这两位朋友的毕生工作,就成了他们的共同事业”。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这位国际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心脏停止了跳动。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亲人们为马克思举行了葬礼。葬礼简朴、庄严,参加人数不多,但他们身后却站着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在安葬这位伟人的时候,与他一生并肩战斗的最亲密的战友恩格斯用英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