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18张,约2300字,1个音频素材。
姓名 陈惠民 电话
学科 高中语文 年级 高一
邮件
单位 菏泽市第三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处于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第一板块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马克思最亲密的战友恩格斯在马克思的葬礼上所发表的讲话,意在追述马克思的一生以及他对人类的伟大贡献,表达自己和全世界无产者的沉痛悼念之情。这篇文章高屋建瓴,深刻透彻,条分缕析,逻辑严密。风格与内容水乳交融,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
它是一篇悼词,也是一篇特殊的演讲辞,属于实用类的论述类文章。演讲辞是一种常见的文体,古今中外许多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科学家都非常善于利用这种形式,发表主张,传播知识,争取同盟。学习这一文体,目的就是引领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增强他们适应现实的能力,同时也适应他们自我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时代的发展,向来以含蓄内敛著称的中国人也越来越重视演讲的作用。在中学阶段学习演讲的技巧,体会演讲的魅力,提高演讲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发挥自己的个性和潜能。
二、学生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新课标》指出:“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学生对演说辞这种文体并不陌生,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处于形成的过程中,这种熟悉在很大程度上仅限于生活中的熟悉,而并非阅读与写作技巧的熟悉,所以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与把握,既要让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并且在此基础上去粗取精,抓住有用的信息。
初了前面讲到的以外,本课内容也较难理解,特别是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划时代意义以及第三段的文字内容同学们理解较为困难,所以,同学们应在认真预习的基础上试着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语句,结合课下注释,联系上下文,找出他们的内在联系,体会他们在文章结构方面的作用及表达效果。对文中的哲学、经济学理论的概念可以查阅书籍来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的发现的伟大意义、对其内容可以只作简单了解不必过分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