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020字。
  长沙市湘一芙蓉中学语文组备课纸
  课题:《夜归鹿门歌》
  主备人:审核:语文备课组
  教学目的 1 、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4、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教材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教学
  方法 朗读、品读,感悟
  教学
  课时 1课时
  板书设计
  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
  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讲解“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稍带指导技巧。
  二、正课讲解:
  1、知人论世:
  孟浩然:本名浩,字浩然,襄阳人,世称孟襄阳。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与王维齐名,号王孟。其诗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清闲浅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有《孟浩然集》。
  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开元22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
  开元25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
  开元28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2、解题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三、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学生朗读,背诵诗歌.
  2.看注解,理解字面上的意思
  3.讨论: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四、诗歌内容赏析
  学生读诗:(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再现画面,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1.分析第1句: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黄昏时候,山寺里悠然传出报时的钟声。渔梁渡口,渡船边喧嚷着抢渡回家的人。
  出现了哪两种声音?分别给你怎样的联想?
  悠然的钟声——山寺的超然和僻静,尘杂的人声——世俗的杂乱和喧嚣
  两相对照,唤起联想。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2.读并分析第2句:这种比照暗示着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沿著水边的沙岸,人们走向江畔的乡村。我也乘坐着船儿,要回到我隐居的鹿门。
  这句诗表达诗人怎样的志向?
  世人返家,自去鹿门,殊途异志,两样心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怡然自得的心情。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3.读并分析第3句: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这句诗创造了怎样的一种情境?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