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820个字。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主备人:王小琴参与者:胡淼张贻兵黄太丽张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本课重点的词语;了解吴敬梓及其代表作《儒林外史》的文学常识;了解夸张、讽刺等艺术手法。
2.过程与方法: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理解可笑的人物背后所表现的荒谬的社会生活,体会小说的讽刺艺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教学重点】
1.分析范进、胡屠户等艺术形象;2.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荼毒。
【教学难点】
理解可笑的任务所反映的荒谬的社会生活,体会小说的讽刺艺术。
【学情分析】
【教学方法】朗读法比较分析法圈点勾画法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U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教学过程】
一、 谈话激趣导入
如果说《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孽,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那么今天,当我们认识又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原来也是个下层知识分子,年近半百终于考中了举人,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我们学习从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节选的课文《范进中举》。(板书课题)
二、 自主学习并检测
1.学生简介作者吴敬梓,《儒林外史》。
2.老师补充介绍鲁迅对《儒林外史》的评价。(讽刺艺术)
迨吴敬梓《儒林外史》书,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摘自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清之讽刺小说》)
3. 介绍封建科举制度:进学:科举时代,童生应岁试、科试而考中入县学,称为进学。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由于是秋季举行,又称大比,秋闱;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称礼闱,又称春闱;殿试是皇帝亲自主考,殿试分为三甲,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前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成三鼎甲。
4.扫除字词障碍:①生字新词的音形义;②抽生认读生字新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