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180个字。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读准下列字音:
豁然 俨然 衣着 阡陌 鬓 要 邑 诣 骥 语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1)通假字:具、要;(2)古今异义:交通、妻子、绝境、无论;(3)一词多义:舍、寻;(4)辨析同义词:悉、并、具、咸、皆;(5)句式:省略句。
3.了解文学家陶渊明。
过程与方法:
朗读感知课文内容,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再用归纳比较法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教师指导学生辩证地评价陶渊明的社会理想,最后熟读成诵,汲取文化营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作者这一理想的进步意义和消极意义。
2.理解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理想及对黑暗现实不满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
2.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加强诵读训练。
教学难点:
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中应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可先让学生了解课文
的基本内容,再体会领悟其语言特色和思想内涵。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一些开心的东西。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东晋著名诗人。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父亲都做过官。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但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使之壮志难酬。陶渊明29岁开始做官,任江州祭酒,不久,解职归。渊明35岁时,在江陵为桓玄僚佐。40岁为镇军刘裕参军,第二年,义熙元年八月,因叔父推荐,得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吏役告诉他要束带鞠躬迎接,他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而折腰”。即自离职去,在官仅八十多天。离任时,做了一篇《归去来兮辞》以明志。因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再没有出仕,直至63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发了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人生无常”“乐安天命”等消极遁世的思想。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桃花源记》是他的散文中最为有名的一篇,寄托他的社会理想,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普通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