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导学案(全国通用含解析)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导学案:传记(选考)(全国通用含解析).doc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导学案:报告和科普文章(选考)(全国通用含解析).doc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导学案:辨析并修改病句(全国通用含解析).doc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导学案:创新作文方法训练(全国通用含解析).doc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导学案:分析综合1(全国通用含解析).doc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导学案:分析综合2(全国通用含解析).doc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导学案:古代诗歌鉴赏(全国通用含解析).doc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导学案:记叙文写作训练(全国通用含解析).doc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导学案: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全国通用含解析).doc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导学案:鉴赏诗歌的形象(全国通用含解析).doc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导学案:鉴赏诗歌的语言(全国通用含解析).doc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导学案:扩展语句,压缩语段(全国通用含解析).doc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导学案:论述类文章阅读(必考)(全国通用含解析).doc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导学案: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全国通用含解析).doc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导学案: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全国通用含解析).doc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导学案:散文阅读(选考)(全国通用含解析).doc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导学案:图文转换(全国通用含解析).doc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导学案:文言文断句(全国通用含解析).doc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导学案:文言文翻译及句式(全国通用含解析).doc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导学案: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含解析).doc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导学案:小说阅读(选考)(全国通用含解析).doc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导学案:新闻访谈(选考)(全国通用含解析).doc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导学案:选用、变换句式(全国通用含解析).doc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导学案:选用、仿用、变换句式(含修辞)(全国通用含解析).doc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导学案:议论文写作训练(全国通用含解析).doc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导学案: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全国通用含解析).doc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导学案: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全国通用含解析).doc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导学案: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素材(全国通用含解析).doc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导学案:作文基础训练(全国通用含解析).doc
专题十五 报告和科普文章(选考)
[考情把脉]
考点 阅读鉴赏中外实用类文本之报告和科普文章。
范围 科普文章指研究自然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文章,包括物理学、化学、植物学、生理学、数学等以及它们大大小小、远远近近的分支。调查报告是一种常见的应用文体,它是根据特定目的,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某一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之后写成的,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书面报告。它通常反映重大事件、新生事物、典型现象、重要经验和严重问题。按调查报告的性质和内容,一般可以划分为综合调查报告、典型调查报告和专案调查报告三类。
要点 科普文的定义与文体特点、科普的语言等是考查的重点。科普介绍的常识也是考查重点。
题型 客观选择题,主观简答题。
[真题体验]
[2015•福建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说不尽的萤火虫
中国有悠久的萤火虫文化。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萤火虫就成为先民的关注对象,诗中“町畽鹿场,熠耀宵行”就是描述萤火虫的。古代诗人常借萤火虫抒情达意,唐代杜牧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便是千古绝唱。“囊萤夜读”的故事家喻户晓,也曾激励过无数学子发奋努力。
现代人是不再需要“囊萤”来夜读了。到20世纪40年代,科学家受萤火虫发光器的启发,发明出荧光灯。萤火虫发出的荧光是一种生物光,它不同于其他的光会伴生热量的损耗,是目前已知唯一没有热损耗的光源,因此也叫“冷光源”。荧光灯的发明大大提高了能源使用率,但与萤火虫的发光率相比还差得太远。
最近,研究人员在研究萤火虫发光器时,还意外发现了一种锯齿状排列的鳞片,它可以提高发光器的亮度。科学家将其应用在二极管(LED)的设计中,制作出模仿萤火虫发光器天然结构的LED覆盖层,可使其效率提高50%以上。这种新颖设计可能会在几年内应用在LED生产中。
萤火虫特有的虫荧光素酶基因,在基因工程中也越来越多地作为遗传标记的首选来检测基因表达。人们不但利用萤火虫的基因检测癌细胞,还利用基因转移技术把萤火虫的基因转移到玉米中,较快地培育出新的具有抗病虫害的玉米新品系。
萤火虫还是血吸虫病的防疫助手。水生血吸虫的幼虫吃包括钉螺在内的螺类,而钉螺正是血吸虫的唯一宿主。萤火虫体内的腺苷磷酸,可作为一种优异的检测剂来检测水的污染程度。萤火虫喜欢植被茂盛、水质干净、空气清新的环境,凡是萤火虫种群分布的地区,都是生态环境保护得比较好的地方。
遗憾的是,如今,萤火虫在部分地区已越来越少见。除了自然天敌外,人类成了萤火虫最大的“天敌”。美国一些医药公司为了获取萤火虫体内特有的虫荧光素和虫荧光素酶,出价购买萤火虫,导致人们大肆捕捉萤火虫。在日本,上世纪60年代的工业污染和城市扩张,致使萤火虫幼虫的生存率直线下降。
萤火虫求偶时,雌雄之间会发出特异的闪光信号以吸引异性并交尾。然而城市的亮光干扰了它们的闪光交流,当萤火虫感知到外界灯光时,就会停止发光、飞行、求偶,最终导致种群减少甚至灭绝。去年夏季一些城市刮起萤火虫展览热,千里迢迢从外省引入萤火虫,然后在公园放飞。但萤火虫的很多种类年复一年地在同一栖息地聚集、交配,即使栖息地遭到破坏,也不会迁往别处。萤火虫成虫的唯一使命就是繁殖,寿命很短,长的也就十几天。萤火虫本就不适合长途迁徙,目的地栖息环境又不太合适,它几乎活不了几天,繁殖就更是不可能了。不少专家为此呼吁:与其引进萤火虫,不如改善自然环境。
那些曾在林间泽畔“熠耀宵行”的萤火虫,如今已与我们渐行渐远,靠人工引进不能“引”来它们的回归。萤火虫是自然的,也是文化的,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因而要靠自然来解决。而且,保护萤火虫不能光着眼于一个物种,而是要通过保护整片栖息地来保护许多物种。如果做到这一点,引来的肯定不只萤火虫。萤火虫如是,熊猫如是,白鹳也如是……总之,我们应多想想如何对自然更友好,与万物共存共荣。
(摘编自《新华文摘》2014年第13期)
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科学家受萤火虫发光器的启发而发明的荧光灯,在减少热损耗方面成效显著,但发光率不如萤火虫。
B.科学家模仿萤火虫发光器的天然结构,用以制作LED覆盖层,这种设计在应用中起到节能的作用。
C.人们选择萤火虫特有的虫荧光素酶基因,将其运用于癌细胞检测、玉米新品系的培育和水质监测。
D.引进萤火虫的做法不合乎自然规律,因为长途迁徙影响其正常繁殖,异地放飞又改变其栖息环境。
E.对一个物种的保护必将使其他物种获益,因而做好了萤火虫的保护工作,引来的肯定不只萤火虫。
答案 CE
解析 选项C张冠李戴,“作为遗传标记的首选来检测基因表达”;选项E偷换概念,“保护萤火虫不能光着眼于一个物种,而是要通过保护整片栖息地
……
专题十三 传记(选考)
[考情把脉]
考点 阅读鉴赏中外实用类文本之传记。
范围 传记类文本记述的人物多为潜心钻研的学者,有远见卓识的教育家,追求卓越的科学家,体现时代精神、充满爱国情怀的人物或集体。
要点 探究题仍将是命题的重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仍将是重中之重。课标全国卷将以传记为首选体裁。
题型 客观选择题,主观简答题。
[真题体验]
[2014•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科学巨人玻尔
1927年,第五届索尔维物理学会议在布鲁塞尔召开,激烈的辩论很快就变成了一场爱因斯坦与玻尔之间的“决斗”。这场辩论在三年后的第六届索尔维会议上战火再续,玻尔获得胜利,他所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因此获得了大多数物理学家的认同,他们对量子力学的解释也被奉为正统解释。这次辩论就是著名的“爱因斯坦—玻尔论战”,有人称之为物理学史上的“巅峰对决”。
爱因斯坦和玻尔这两位科学巨人的背后,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他们的争论旷日持久,几乎所有理论物理学家都被吸引并参与进来,乐此不疲。尽管两人的科学理论和思想观点始终没能调和,但他们却结下了长达数十年的友谊。玻尔高度评价他与爱因斯坦的学术之争,认为它是自己“许多新思想产生的源泉”。爱因斯坦也称赞说:“很少有谁像玻尔那样,对隐秘的事物具有如此敏锐的直觉,同时又兼有如此强有力的批判能力。他是我们时代科学领域伟大的发现者之一。”
与爱因斯坦更个性化的独自研究不同,玻尔周围聚集着许多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不但有革新的勇气,更是一位伟大的伯乐。他为量子物理学培养和组织了一支创新发展的队伍,人们称之为“哥本哈根学派”。后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玻恩、海森伯、泡利以及狄拉克等都曾是其主要成员。
哥本哈根学派活动的大本营就是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该所是玻尔在1917年申请,并于1921年正式成立的。他以著名科学家的身份为研究所作担保,筹集了大量资金。在任所长的40年间,他以特有的人格魅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青年才俊,使研究所成为当时全世界最重要、最活跃的量子力学研究中心。这里先后培养了600多名物理学家。玻尔使这个科学家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力量发挥到极致,形成了以集体讨论和自由探索为特征的研究风格。他还经常在此举办非公开的小型年会,邀请各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出席,相互学习,启发交流。这里没有论资排辈,只有挑战与争鸣,形成了富有激情和活力、不断进取的学术精神,人们誉之为“哥本哈根精神”,这种精神至今仍在科学研究领域受到推崇。量子力学每前进一步,或多或少都与这个学派科学家的合作研究有关。可以说,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具备了一个科学学派应有的优秀特质。
希特勒上台后,玻尔以访问德国为名,暗地调查德国科学家的安全情况,然后设法把可能受到迫害的犹太科学家转移到安全地方。他还积极创立和参加丹麦救援组织,尽力帮助逃到哥本哈根的科学家与其他难民。
德国纳粹控制丹麦后,玻尔起初留在国内,与抗敌组织保持密切联系。他一贯的不合作态度,令纳粹非常恼火。1943年玻尔受到纳粹分子的威胁,他冒险出逃,历尽艰险,辗转到达美国。在美期间,为抗击法西斯,他曾参加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在研制过程中,他就考虑到这一研究成果对未来世界的影响,并曾多次接触英美首脑,建议他们及早与苏联达成控制原子武器的协议,但没有成功。
二战后,玻尔积极倡导和实施国际间的科学合作。1957年,美国福特基金会将第一届“原子为了和平”奖授予玻尔,以表彰他“在全世界迫切需要的原则上,以友好的精神进行科学探索,在和平利用原子能以满足人类需要方面作出了榜样”。
(摘编自邹丽焱《玻尔传》)
相关链接
①玻尔(1885~1962),丹麦物理学家。在普朗克量子假说和卢瑟福原子行星模型的基础上,于1913年提出氢原子结构和氢光谱的初步理论。稍后,又提出“对应原理”。对量子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1927年又提出互补原理。在原子核反应理论、解释重核裂变现象等方面,也有重要贡献。获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1918年,玻尔的老师卢瑟福邀请他赴英国工作,他在回信中说:“虽然哥本哈根大学在财力、人员、能力和实验室管理上,都达不到英国的水平,但我立志尽力帮助丹麦发展自己的物理学研究工作……我的职责是在这里尽我的全部力量。”
(摘自戈革《玻尔集》)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爱因斯坦与玻尔在争鸣中惺惺相惜,爱因斯坦高度评价玻尔的贡献,玻尔也感念爱因斯坦的支持,他们之间建立了长久的友谊。
B.玻尔以自己创办的研究所为平台,通过邀请各国科学家前来交流学习,使团队的成员能有机会博采众长,不断发展量子力学理论。
C.玻尔敏锐察觉到纳粹将要对犹太人实施迫害,及时转移了大批犹太科学家,后来还亲自参加了丹麦的抗敌组织,反对纳粹暴行。
D.玻尔不但有科学家的直觉,也不乏政治家的远见。他预感到核武器的危害,试图尽力说服各大国首脑达成禁止使用核武器的协议。
E.玻尔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为科学技术的国际间合作及和平利用原子能作出了卓越贡献,并获得了“原子为了和平”奖。
答案 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答C、D不给分。
解析 A项,“玻尔也感念爱因斯坦的支持”在选文中并无明显的表述。C
……
分析综合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选择题设题陷阱
在做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题时,我们如果不仅读懂了所给的材料,而且明白命题意图,清楚题目所设的陷阱有哪些,那么我们就能很容易地识破陷阱,轻而易举地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命题者设置的陷阱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曲解文意
原文是那样说的,而选项却偏偏做另一种理解,故意曲解作者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
例:[2015•课标全国卷Ⅱ第1题A项]A.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
[对应原文]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对比判断] 原文说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不被看成重要的美学问题,可见“艺术品的接受”是属于美学的,只是不属于重要的问题,而A项却表述为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这里犯了曲解文意的错误。
2.篡改原文
错项故意更换个别关键词,造成一字或一词之差,从而背离原文的意思。
例:[2014•四川高考第5题B项]B.大数据教育的特点是非结构化、数据量巨大、数据分析由专家层变化为用户层、大量采用可视化展现方法等。
[对应原文] ……而大数据教育将呈现另外的特征:弹性学制、个性化辅导、社区和家庭学习、每个人的成功。……大数据与传统的数据相比,有非结构化、数据量巨大、数据分析由专家层变化为用户层、大量采用可视化展现方法等特点。
[对比判断] 由原文的“大数据与传统数据相比,有非结构化、数据量巨大、数据分析由专家层变化为用户层、大量采用可视化展现方法等特点”等语句可知,选项说的是大数据的特点,而非大数据教育的特点,“大数据”与“大数据教育”只差两个字,但特点不一样,这里犯了篡改原文的毛病。
3.张冠李戴
将原文甲的观点说成乙的观点,或者将甲的属性说成是乙的属性,偷梁换柱,颠倒对象。
例:[2014•辽宁高考第2题B项]B.伊壁鸠鲁认为,物质欲望的满足不能使人快乐,只有满足了生命本身需要的那种快乐才会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
[对应原文] 伊壁鸠鲁强调,物质欲望的满足本身不是快乐,物质欲望和生命本身的需要是两码事。生命需要得到满足那是一种快乐,但是超出生命需要的那些欲望反而是造成痛苦的根源。约翰•穆勒则强调,幸福就是快乐,但是快乐是有质量和层次的区别的。一个人只有各种快乐都品尝过了,他才知道哪一种快乐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
[对比判断] 由原文可知,约翰•穆勒认为“一个人只有各种快乐都品尝了,他才知道哪一种快乐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并非伊壁鸠鲁认为“只有满足了生命本身需要的那种快乐才会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选项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
4.无中生有
原文中并未说到某个观点或态度,而选项却脱离原文,无端地、毫无根据地生出一个观点或态度,选项的判断在原文中完全找不到。
例:[2015•课标全国卷Ⅰ第3题D项]D.宋代各种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对当时的经济发展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此后各个朝代提供了借鉴。
[对应原文] 可见,宋代新型信用工具的大量使用,是社会经济发展史中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新生事物,它缓解或解决了交换过程中的诸多不便与矛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
[对比判断] 选项前半句说的宋代各种信用形式和工具对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是正确的,但后半句说“为此后的各个朝代提供了借鉴”,在文中找不到任何信息。属于无中生有的错误。
5.以偏概全
有时命题者故意删除、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的词,来干扰考生。
例:[2015•课标全国卷Ⅰ第2题B项]B.各类新型纸质信用工具最初是由宋代政府发行的,其发行目的是为了解决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等多方面的问题。
[对应原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商业贸易对货币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社会中货币供给和流通状况不尽理想,表现为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以及大量流通的铜铁钱细碎和不便携带的特性,其结果是抑制了经济发展。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在高度发达的造纸和印刷技术保障下,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
[对比判断] 原文说“各类新型纸质信用工具”是通过民间自发力量和官府的强制推行陆续出现的,选项却表述为“是由宋代政府发行的”,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没有顾及到民间自发的力量。
6.强加因果
故意将事物的因果关系颠倒,把因说成果,把果说成因;或者将毫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强拉到一起,强加因果关系。
例:[2015•湖北高考第6题A项]A.汉代的墓室顶部要绘上天的星象,祭祀的场所更要仿造一个与天体一致的结构,这只是为了营造一种神秘的氛围,让普通人敬畏。
[对应原文] 不仅是一般民众,就连天子与贵族也相信合理依据和权力基础来自于“天”,秦汉时代皇宫的建筑要仿效天的结构,汉代的墓室顶部要绘上天的星象,祭祀的场所更要仿造一个与天体一致的结构。
[对比判断] 原文认为汉代墓室绘上天的星象,祭祀场所更要仿造一个与天体一致的结构,是因为天子与贵族也相信合理依据和权力基础来自于“天”,而选项却表述为为了“营造一种神秘的氛围,让普通人敬畏”,将没有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强拉到了一起。
7.断章取义
命题者故意把某一个限制条件漏掉,孤立地截取某一意思来表达,造成对某个意思的片面理解。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