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110字。
  《作为生物的社会》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学习用比喻与比较、举例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了解生物社会性的基本特征。
  【能力目标】
  培养快速阅读,准确捕捉并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准确概括并表述作者的基本观点,并且能做有个性的阅读评价。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生物社会性的基本特征,培养珍惜并尊重生命的高尚情感,树立与别人互助合作、融入集体的意识。
  【重点、难点】
  一、学习用比喻与比较、举例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了解生物社会性的基本特征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二、培养快速阅读,准确捕捉并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准确概括并表述作者的基本观点,并且能做有个性的阅读评价是本文难点。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把握,概括表述
  这是一篇论述生物社会行为的文章。作者选取了独特的视角,将一些群居性生物的行为与人类进行比较,描述了它们在集体行动中所表现出的高度组织性,提出了“多个单独的动物合并成一个生物的现象”,对传统生物学过分强调个体行为和动物本能的观点进行了反思,也对人类盲目自大、不能充分认识自身生存危机作出了警示。
  【第一部分】借题发挥。提出问题:人类就像群聚的昆虫一样,终日忙忙碌碌,虽然偶尔碰头交流,但却为能脱离生物的属性。
  作者提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说人类像蚂蚁可以,反过来说蚂蚁像人类,就会遭到非议,因为这是对人类至高无上的地位的挑战。
  所以描述昆虫行为的人,唯恐被指斥为“违反科学”,都不遗余力地从“有异于人的”方面来理解生物的社会行为,说它们“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几乎还是非生物的”。
  作者却不从众从俗,敢于向传统观念发起冲击,指出“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
  作者有意用描述人类行为的语言来描绘蚂蚁,和文章开头的一段用描述昆虫的语言来描绘人类恰成对比,表达了一个鲜明的观点,那就是:人类的社会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极大的共性,并非水火不相容,而是可以互为比照的。
  【第二部分】作者指出,很多生物“似乎都过着两种生活”。作为独立的个体,我们看不出它们“有什么思想”;但是随着群体的增大,智慧逐渐增强,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和协调性,俨然成了一个庞大的活物,而个体则更像是这个“庞大动物体中细胞样的成分”。
  生物作为个体是微不足道的,但“组成巨大的生物”,就显示出非凡的力量。
  作者对生物行为的反思,是为了检讨人类盲目乐观自大的情结。人类虽然主宰了这个世界,但人类的行为方式还具有和其他社会性生物相类似的特点,需要联合,需要团结,才能源源不断地产生智慧,克服自身发展面临的种种困境,推动社会进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