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5240+14740字。

  模块综合检测(一)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世界文明对话史上,公元2世纪到7世纪期间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当属佛教的东传及其与中华文明的对话。这一文明对话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后果,它不仅使佛教融入中华文明,与儒家、道教一起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结构性力量,而且也使得佛教获得持续的发展活力,从一个地方性宗教上升为世界性宗教,直到今天仍然发挥其重要的精神作用。
  两汉时期,是佛教东传的发生期。在文明对话的意义上,佛教在汉代与先秦形成的中华本土文明相遇后有几个重要的历史关节值得注意。
  佛教进入中国大地是一个因地域关系自然而然地发生的过程,“其教因西域使臣、商贾以及热诚传教之人,渐布中夏,流行于民间”(汤用彤)。它不是像后来基督教教团派出大量传教士有组织地进行传教活动。这一点决定佛教进入中国是和平的,非强制性的。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是与当时道家的黄老之术和方士之术互相影响、相得益彰的。佛教的重要术语最初是参照儒家和道家的术语来翻译的,如“涅槃”古译为“无为”, “释迦牟尼”古译为“能仁”,这显然并不符合印度原文的意思。佛教教义在个别观点上与中华本土文明有相似之处,如报应说,但佛教的基本教义与中华固有文明却有很大不同,许多地方是直接冲突的,如轮回说、省欲去奢、仁慈乐施、行乞丐,等等。如何解决这类因教义不同而出现的文明冲突?占有“中国佛教史上重要一页”(汤用彤)的牟子《理惑论》,为此时的文明对话留下了珍贵的记录。
  《理惑论》主旨是宣传佛教教义的可靠性以及优越性,但它采用的办法是对话,通过对话来讲道理。牟子在对话中展开佛教优越性的论证,有时不免借鉴或迎合儒、道思想。比如,在回答人们对佛教“人死当复更生”说法的质疑时,牟子一方面用身体譬如五谷之根叶,魂神如五谷之种实来论证身体可灭,魂神不死;一方面又引用《老子》功成身退的观点来加以佐证。正是这种基于对话的文明融合的努力使佛教逐步在中国扎下根来。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佛教东传的扎根期,隋唐时期是佛教东传的开花结果期,这两个时期是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的最重要时期。唐以后,随着三教合流,随着中国化佛教禅宗的盛行,融入中华文明的佛教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佛教已经不是在异族异质文明意义上与中华文明展开对话了。   
  1.下列对“佛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佛教在两汉时期传入中国。它是由一些使臣、商贾以及热诚传教之人逐渐传入的,这一过程是和平的,非强制性的。
  B.佛教传入中国后,它的一些重要术语最初是参照儒家和道家的术语来翻译的,这说明外来文化已融入中华文明,但并不能准确表达佛教原来的意思。
  C.佛教的基本教义与中华本土文明有着很大的区别,有些地方是直接冲突的,如轮回说、省欲去奢、仁慈乐施、行乞丐,等等。
  D.佛教在传入中国后,融入中华文明,形成中国化佛教禅宗,其影响逐渐扩大,佛教也由一个地方性宗教上升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宗教。
  解析:选D。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D项中“上升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宗教”与原文不符。原文第一段说的是“从一个地方性宗教上升为世界性宗教”。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是世界文明对话史上最重要的历史事件,这一文明对话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后果。
  B.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既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也使得佛教获得持续的发展活力,至今仍发挥其重要的精神作用。
  C.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是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的最重要时期,唐以后两者的对话已经不是在异族异质文明意义上了。
  D.随着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不断深入,佛教已经逐渐融入中华文明,成为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解析:选A。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原文说的是“公元2世纪到7世纪期间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当属佛教的东传及其与中华文明的对话”,选项说的是“世界文明对话史上”,不合文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是因为当时中国正盛行道教的黄老之术和方
  ……
  模块综合检测(二)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宁静本身就是道,就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面目。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等,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宋画家王晋卿的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宁静幽寒之极。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家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天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玄亭,孤云乱山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缥缈,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⑤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中国艺术热衷于创造“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联系。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
  (节选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
  1.下列对“静寒境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它宁静而明澈,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
  B.它体现着自然而平淡的美,表明了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
  C.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表达我们对于宇宙的独特理解。
  D.它追求一种绝对的宁静,但这种宁静却不是真正的空虚与死寂。
  解析:选D。本题从无中生有、以偏概全等角度设误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A.无中生有。“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在文中找不到依据,原文第①段只是说静寒境界“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而“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B.以偏概全。“全部内容”夸大了“永恒的宁静”在中国艺术追求中的地位。第②段中只是说“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面目”。C.无中生有。“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在文中找不到依据。D.表述正确。信息在第②段和第④段中,结合“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等语句可判断出。
  2.关于中国画对“静寒之境”的追求,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画的习见画题尽管内容指向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特点是在幽冷中透出宁静。
  B.无论是动态之景还是静态之景,画家都力图营造空寂的氛围,驱除喧嚣,归于幽静。
  C.画之静表达的是一种独特的心境,画家在静寒中涵养自己,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
  D.中国画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从而体现出静寒之境的生趣。
  解析:选D。本题从以偏概全的角度考查对文本内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