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份。
《核舟记》
《核舟记》是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品的小品文,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全文仅400余字,却描述了整个核舟的全部景物。语言见解生动严密。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培养文言语感。同时,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初二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可借助课下注释初步了解文意。因此,应摒弃字词串讲,以诵读为切入点,“在反复诵读中,领悟文章内容”是教学重点。
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句式。
2.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究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1.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究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1、培养文言语感及积累常用文言词,
2、理清思路,探究说明顺序。
1课时
1.创设情境2.引导点拨法3.对话教学法。4.自主探究
一、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1995年10月27日《文汇报》上刊登了这样一则新闻: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惊现宁波,消息传出后,文物界、收藏界趋之若鹜。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今天,我们有幸一睹芳容,让我们一同走进魏学洢的《核舟记》去开开眼界。(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
《核舟记》
根据你掌握的资料,简单介绍一下作者。
魏学洢(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朝浙江嘉善人,著有《茅檐集》。《核舟记》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1、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究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1.查字典,查准字音;2、反复阅读文章,了解内容;3、上网查阅资料。
一、朗读课文
1.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
器皿(mǐn)罔不因势象形(wǎng)贻(yí)八分有奇(yòu jī)
二黍许(shǔ)箬篷(ruò)髯(rán)石青糁之(sǎn)
不属(zhǔ)诎(qū)椎髻(chuí jì)舟楫(jí)篆(zhuàn)
2.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1)通假字
①为字共三十有四(“有”通“又”,还有零头。)
②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③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
(2)一词多义
奇: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异、罕见)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
有: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有)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通“又”)
为:①为宫室、器皿、人物(雕刻)
②中轩敞者为舱(是)
端:①东坡右手执卷端(一头,一方,名词。)
②其人视端容寂(正,端正,形容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