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总复习阶段性训练30份
【走向高考 2016】(新课标版)高考一轮总复习阶段性训练10 实用类文本阅读二.doc
【走向高考 2016】(新课标版)高考一轮总复习阶段性训练11 实用类文本阅读三.doc
【走向高考 2016】(新课标版)高考一轮总复习阶段性训练12 写作训练.doc
【走向高考 2016】(新课标版)高考一轮总复习阶段性训练6 论述类文章阅读.doc
【走向高考 2016】(新课标版)高考一轮总复习阶段性训练7 文学类文本阅读一.doc
【走向高考 2016】(新课标版)高考一轮总复习阶段性训练8 文学类文本阅读二.doc
【走向高考 2016】(新课标版)高考一轮总复习阶段性训练9 实用类文本阅读一.doc
【走向高考 2016】(新课标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项训练 专题10 图文转换.doc
【走向高考 2016】(新课标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项训练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 第1节.doc
【走向高考 2016】(新课标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项训练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 第2节 链接资料.doc
【走向高考 2016】(新课标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项训练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 第2节.doc
【走向高考 2016】(新课标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项训练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 第3节.doc
【走向高考 2016】(新课标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项训练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 第4节.doc
【走向高考 2016】(新课标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项训练 专题1 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doc
【走向高考 2016】(新课标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项训练 专题2 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doc
【走向高考 2016】(新课标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项训练 专题3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doc
【走向高考 2016】(新课标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项训练 专题4 链接资料.doc
【走向高考 2016】(新课标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项训练 专题4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doc
【走向高考 2016】(新课标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项训练 专题5 链接资料.doc
【走向高考 2016】(新课标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项训练 专题5 正确使用词语(熟语).doc
【走向高考 2016】(新课标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项训练 专题6 辨析并修改病句 链接资料.doc
【走向高考 2016】(新课标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项训练 专题6 辨析并修改病句.doc
【走向高考 2016】(新课标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项训练 专题7 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第1节.doc
【走向高考 2016】(新课标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项训练 专题7 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第2节.doc
【走向高考 2016】(新课标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项训练 专题8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与修辞运用 第1节.doc
【走向高考 2016】(新课标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项训练 专题8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与修辞运用 第2节.doc
【走向高考 2016】(新课标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项训练 专题8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与修辞运用 第3节.doc
【走向高考 2016】(新课标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项训练 专题8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与修辞运用 第4节.doc
【走向高考 2016】(新课标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项训练 专题9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链接资料.doc
【走向高考 2016】(新课标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项训练 专题9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doc
阶段性训练六(论述类文章阅读) 专题14
一、(2015•新课标区上学期统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中秋溯源
所谓“中秋”,原为季节描述,八月十五日处于仲秋之中,故称中秋。今人文章中,多喜追溯至《礼记•月令》篇作为“仲秋”两字之始。然而《月令》篇本意,是为说明各月天时、祭祀对象、物候特征以及对应的行为举措,其中绝无节庆记载。
而在今日很多辞书中,将中秋节描述为北宋时期所定,实际对查《宋史•太宗纪》两卷均无此事。此事记载实出自《渊鉴类函》卷二十《中秋三》注引《唐太宗纪》。此书如今已然散佚,同时对查正史新旧两唐书,《太宗纪》中同样无此记载。以正史体例,倘若其间果有朝廷敕令将某日定为全国性的节庆,绝不可能无一字记载。
但是在唐代的诗文著作中,已然出现八月十五赏月的叙述。如著名的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不过在笔者看来,此诗恰恰说明当时中秋虽有赏月习俗,然而并无“中秋节”,因为一则此诗题中并未指明此日为中秋节,再则杜甫还有《十六夜玩月》《十七夜对月》二诗。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在文献记载中,很难找到一个将八月十五对应为“中秋节”的明确日期,但却随处可见今人耳熟能详的中秋习俗。在唐代,如果用今天的话说,并非“法定节假日”,而是百姓自娱自乐的节日。但因内容形式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逐渐扩大其影响,至明清时期,终于成为与正月节(旧历年)、五月节(端午)齐名的三节之一。
今天的中秋节,月亮是其中的关键因素,赏月,吃月饼,甚至还要以圆月的口彩讲团圆一事,都是习见礼俗。但是细读文献,对月起兴,吟咏相思并不仅限于中秋,而举头望月,玩赏感叹也不仅限于八月。那么中秋和月亮的关系又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
前文引《礼记•月令》中,并无只言片语提及月亮与秋天的关联,而秋日百姓所进行的活动,也无与月相关者。真正将秋与月对应的,是皇家祭祀典礼。《国语•周语上》中记载:“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韦昭注曰:“礼,天子搢大圭、执镇圭,缫藉五采五就,以春分朝日,秋分夕月,拜日於东门之外,然则夕月在西门之外也。”《国语》一书,虽作者存在争议,但学界一致认为其取材自春秋各国所保存史料,注《国语》的韦昭,是三国时期吴国人,充分说明了自西周起,王室已开始祭祀日月,而在后汉三国期间,秋日于西郊祭月,成为典礼。延及明清,屡经变化,形成了皇家祭祀典仪。
皇家祭祀民众虽不能参与,但能领略其事的慎重与盛大。凡祭祀之日,不但皇帝亲临,且需提前数日奉行斋戒、预备等一系列繁复活动。古时天子一举一动,皆为国人瞩目。皇家行为,一定会对民众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世间昼夜轮替,四季更迭,在先民心中,对这种自然现象不免产生敬畏之情,无论古今中外,皆有以四季、日月为主题的祭祀典礼或艺术形式。虽然民间习俗很多未能载入典籍,但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代代传承,相沿成习。而皇室以国家之力举办祭典,也给相对散乱无序的民间信仰习俗,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指引。综合所有因素,中秋节与月亮就建立了联系。
(选自2014年9月4日《 光明日报 》,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对“中秋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日,今人多喜欢把《礼记•月令》篇中 “仲秋”两字作为“中秋节”的起源。然而《月令》篇中绝无节庆记载。
B.“中秋节”被描述为北宋时期所定,实际应该是唐朝太宗时期所定,因为该事件的描述出自《渊鉴类函》卷二十《中秋三》注引《唐太宗纪》。
C.“中秋节”被定做八月十五在文献中很难找到依据,但文献中却随处可见今人耳熟能详的中秋习俗。
D.在唐代,八月十五还是百姓自娱自乐的节日,但因后来内容形式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影响逐渐扩大,最后成为重要节日。
【解析】 “实际应该是唐朝太宗时期所定”错,《唐太宗纪》如今已然散佚,无法确定。
【答案】 B
2.根据原文,下列各项对“中秋节和月亮建立关系”原因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这时候,中秋节就和月亮建立起了联系。
B.把中秋和月真正对应起来的是皇家祭祀典礼。皇家祭祀民众虽不能参与,但却给相对散乱无序的民间信仰习俗,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指引。
C.世间昼夜轮替,四季更迭,在先民心中,对这种自然现象不免产生敬畏之情,产生了以四季、日月为主题的祭祀典礼或艺术形式。
D.古今中外都有以四季、日月为主题的祭祀典礼或艺术形式,虽然民间习俗很多未能载入典籍,但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代代传承,相沿成习,这或许也是中秋节和月亮建立关系的原因之一。
【解析】 这时候,中秋节还未和月亮间建立联系,不能作为原因。
【答案】 A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唐代的诗文著作中,虽有八月十五赏月的叙述。但对月起兴,吟咏相思并不仅限于中秋,而举头望月,玩赏感叹也不仅限于八月。
B.《国语》的记载、韦昭的注,充分说明了自西周起,王室已开始祭祀日月,而在后汉三国期间,秋日于西郊祭月,成为典礼,到明清成为皇家祭祀典仪。
C.中秋节为我国传统节日之一,自古与新年(今春节)、端午齐名,不过,从史料上寻找八月十五就是中秋节的具体时间依据很难。
D.中秋节及其习俗起源于王室祭典与民间习俗的结合,同时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自我完善。最终成为了今天民众熟悉的中秋佳节。
【解析】 中秋节“自古与新年(今春节)、端午齐名”错,至明清时期,才终于成为与正月节(旧历年)、五月节(端午)齐名的三节之一。
【答案】 C
二、(2015•洛阳高三第一次统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9分)
世界的青花瓷
在历史长河的演变中,艺术作为人类智慧的璀璨结晶,不仅映照历史的风貌,也会引领未来的发展。在四大古文明中唯一延续下来的中华文明,更是创造出无数令人称赞的艺术瑰宝,中年文明曾多次遭遇异域文明,相互间既有碰撞,更有融合。从大艺术史的角度观察,
……
阶段性训练八(文学类文本阅读二) 专题16
一、(2015•岳阳一中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21分)
守 岁
冯骥才
一种昔时的年俗正在渐渐离开我们,就是守岁。
守岁是老一代人记忆最深刻的年俗之一,如今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城市人,最多是等到子午交时之际给亲朋好友打个电话发个短信拜个年,然后上床入睡,完全没有守岁那种意愿、那种情怀、那种执着。
我已不记得自己哪年开始不再守岁了,却深刻记得守岁那时独有的感觉。每到腊月底就兴奋地叫着今年非要熬个通宵,一夜不睡。好像要做一件什么大事。父母笑呵呵说好呵,只要你自己不睡着就行,决没人强叫你睡。
记得守岁的前半夜我总是斗志昂扬,充满信心。一是大脑亢奋,一是除夕的节目多:又要祭祖拜天地,又要全家吃长长的年夜饭,最关键的还是午夜时那一场有如万炮轰天的普天同庆的烟花炮竹。尽管二踢脚、雷子鞭、盒子炮大人们是决不叫我放的,但最后一个烟花——金寿星顶上的药捻儿,却一定由我勇敢地上去点燃。火光闪烁中父母年轻的笑脸现在还清晰记得。
待到燃放鞭炮的高潮过后,才算真正进入了守岁的攻坚阶段。大人们通常是聊天,打牌,吃零食,过一阵子给供桌换一束香。这时时间就像牛皮筋一样拉得愈来愈长了;瞌睡虫开始在脑袋里喷撒烟雾。
无事可做加重了困倦感,大人们便对我说笑道:可千万不能睡呀。
我一边嘴硬,一边悄悄跑到卫生间用凉水洗脸,甚至独出心裁地把肥皂水弄到眼睛里去。大人们说,用火柴棍儿把眼皮支起来吧。
年年的守岁我都不知道怎么结束的。但睁眼醒来一定是在床上,睡在暖暖的被窝里。枕边放着一个小小的装着压岁钱的红纸包,还有一个通红、锃亮、香喷喷的大苹果。这寓示平安的红苹果是大人年年夜里一准要摆在我枕边上的。一睁眼就看到平安。
我承认,在我的童年里,年年都是守岁的失败者,从来没有一次从长夜守到天明。
故而初一见到大人时,总不免有些尴尬,尤其是想到头一天信誓旦旦要“今夜决不睡”之类的话。当然,我也会留意大人们的样子,令我惊奇的是:他们怎么就能熬过那漫长一夜?
其实很简单,因为他们知道为什么守岁。可是守岁的道理并不简单。
后来我对守岁的理解,缘自一个词“辞旧迎新”。而首先是“辞”字。
辞,是分手时打声招呼。
和谁打招呼,难道是对即将离去的一年吗?
古人对这一年缘何像对待一位友人?这一年仅仅是一段不再有用的时间吗?
那么,新的一年大把大把可供使用的时间呢?又是谁赐予我们的?是天地,是命运,还是生命本身?任何有生命的事物不都首先拥有时间吗?
可是,时间是种奇妙的东西。你什么也不做,它也在走;而且它过往不复,无法停住,所以古人说“黄金易得,韶光难留”。也许我们平时不曾感受时间的意义,但在这旧的一年将尽的、愈来愈少的时间里——也就是坐在这儿守岁的时刻里,却十分具体又真切地感受到时光的有限与匆匆。它在一寸一寸地减少。在过去一岁中,不管幸运与不幸,不管“喜从天降”还是留下无奈、委屈与错失——它们都已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在它即将离我们而去时,我们便有些依依不舍。所以古人要“守”着它。
守岁其实是看守住属于自己的时间与生命,表达着我们的生命情感。
是的,守岁这一夜非比寻常。它是“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二年”。因而,我们的古人便是一边辞旧,一边迎新。以“辞”告别旧岁,以“迎”笑容满面迎接生命新的一段时光的到来。新的一年是未知的,不免小心翼翼。古人过年要通宵点灯,为了不叫邪气暗中袭入;还将年画上所有形象都画上笑眼笑口,以寓吉祥。由于对未来的这种盛情,所以正月初一破晓“迎财神”的鞭炮更加欢腾。
于是,我们的年俗就这样完成了岁月的转换,以“辞”和“迎”表达对生命的敬畏,以长长的守夜与天地一年一度地“天人合一”。
我们和洋人的文化真有些不同。洋人对新年只有狂欢,我们的心理似乎复杂得多,其情其意也深切得多。可是我们正在一点点离开这些。
这到底是因为农耕文明离我们愈来愈远,还是人类愈来愈强势,无须在乎大自然了?
守岁渐行渐远。当然,我们不必为守岁而勉强守岁。民俗是一种集体的心愿,没有强迫。我们虽然不必为守岁而勉强守岁,但如果有条件和精力来守岁,不妨体验一下这个节点的独特魅力,这也是对大自然和生命的一种敬畏。
1.倒数第二段中,“这到底是因为农耕文明离我们愈来愈远,还是人类愈来愈强势,无须在乎大自然了”。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句话包含了作者对守岁等民俗渐行渐远的思考,作者认为有农耕文明愈来愈远离的客观原因,更有人类愈来愈不在乎大自然的主观原因。(2分)(2)表达了作者对人类愈来愈不在乎大自然导致民俗渐行渐远的遗憾之情。(2分)(第一句要解读内容,第二句解读情感)
2.文中作者写到了自己小时候守岁的经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叙写生动,丰富了过去一家人执着守岁的画面,充实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2分)(2)由儿时记忆中大人们通宵守岁引发思考,揭示守岁这一民俗
……
阶段性训练十(实用类文本阅读二) 专题17
一、(2015•三门峡信阳阶段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绿染戈壁
梁衡
由西安出发西行,车驶入甘肃境内,公路两边就是又浓又密的柳树。这种柳,是西北高原常见的旱柳。它树身高大,树干挺直,如松如杨,而枝叶却柔密浓厚。每一棵树就像一个突然从地心涌出的绿色喷泉,茂盛的枝叶冲出地面,射向天空,然后再四散垂落,泼洒到路的两边。远远望去连绵不断,又像是两道结实的堤坝,我们的车子夹行其中,好像永远也逃不出这绿的围堵。
左宗棠是1869年5月沿着我们今天走的这条路进入甘肃的。左宗棠止步于举人,此后三次参加会试,三考不中,便无心再去读枯涩的经书,而是在乡下边种地边研究农桑、水利等实用之学,后因太平天国乱起,就随曾国藩办湘军。1866年甘肃出现回民起义时,左正在福建办船政,建海军,对付东南的外敌。朝中无人,同治皇帝只好拆东墙补西墙,急召他赴西北平叛。
左宗棠在西北的政治、军事建树历史自有公论。但他到西北后,发现这里的危机不只是政治腐败,军事瘫痪,还有生态的恶劣和耕作习惯的落后。大军所过之处全是不毛的荒山、无垠的黄沙、裸露的戈壁、洪水冲刷过后的沟壑。这与江南的青山绿水、稻丰鱼肥形成强烈的反差。左宗棠隐居乡间时曾躬耕农亩,准备种田教书,终老乡下。但是命运却把他推向西北,让他“达则兼济天下”,兼顾西北。
面对赤地千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栽树,这当然是结合战争的需要。但古往今来西北不知几多战事,栽树将军又有几人?用兵西北先要修路,左宗棠修的路宽三到十丈,东起陕西的潼关,横穿甘肃的河西走廊,旁出宁夏、青海,到新疆哈密,再分别延至南疆北疆。穿戈壁,翻天山,全长三四千里,后人尊称为“左公大道”。1871年2月左下令栽树,有路必有树,路旁最少栽一行,多至四五行。这是为巩固路基,“限戎马之足”,为路人提供阴凉。左对种树是真有兴趣,真去研究,躬身参与,强力推行。他先选树种,认为西北植树应以杨、榆、柳为主。河西天寒,多种杨;陇东温和多种柳。凡军队扎营之处都要栽树。他还把种树的好处编印成册,广为宣传,又颁布各种规章保护树木。史载左宗棠“严令以种树为急务”“相檄各防军夹道植树,意为居民取材,用庇行人,以复承平景象”。左每到一地必视察营旁是否种树。在他的带领下,各营军官竞相种树,一时成为风气。现在甘肃平凉仍存有一块《威武军各营频年种树记》碑,详细记录了当时各营种树的情景。
左宗棠在西北到底种了多少树,很难有确切的数字。他在光绪六年(1880年)的奏折中称,只自陕西长武到甘肃会宁县东门六百里,就种活二十六万四千多棵树,其中柳湖有1200多棵。再加上甘肃其余各州约有四十万棵,还有在河西走廊和新疆种的树,总数在一二百万棵之多。而当时左指挥的部队大约是十二万人,合每人种树十多棵。中国西北自秦以来共有三条著名的大道。一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修的弛道;二是唐代的丝绸之路;三就是左宗棠开辟的这条“左公绿柳之路”,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西北公路建设基本上是沿用这个路基。三千里大道,百万棵绿柳,这在荒凉的西北是何等壮观的景色,它注定要成为西北开发史上的丰碑。
兵者,杀气也。向来手握兵权的人多以杀人为功、毁城为乐,项羽烧阿房宫,黄巢烧长安,前朝文明尽毁于一旦。他们能掀起造反的万丈狂澜,却迈不过政权建设这道门槛。只有少数有远见的政治家才会在战火弥漫的同时播撒建设的种子,随着硝烟的退去便显出生命的绿色。
(摘编自2014年7月23日《人民日报》刊文《左公柳,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
【相关链接】
①长夫人等(指后勤人员)不得在外砍柴。但屋边、庙边、祠堂边、坟边、园内竹林及果木树,概不准砍。(左宗棠《楚军营制》)
②马夫宜看守马匹,切不可践食百姓生芽。如践食百姓生芽,无论何营人见,即将马匹牵至该营禀报,该营营官即将马夫口粮钱拿出四百立赏送马之人,再查明践食若干,值钱若干,亦拿马夫之钱赔偿。如下次再犯将马夫重责二百,加倍处罚。(左宗棠《楚军营制》)
③左宗棠的同乡及幕僚杨昌浚,应邀西行,见道旁柳树成林,也有七绝一首:“大相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左宗棠在福建办船政,建海军,对付东南的外敌,而同治皇帝又急召他赴西北平叛。可见左宗棠当时在清廷已有无人替代的地位。
B.左宗棠被朝廷差遣到西北,却发现那里大有用武之地,于是在政治、军事上颇有建树,在其他很多方面成就也都不凡。
C.左宗棠原本志在“穷则独善其身”,躬耕陇亩,种田教书,却又不得不接受命运的安排,赶赴西北以“达则兼济天下”。
D.左宗棠最初下令种树,是为了巩固路基,“限戎马之足”,为路人提供阴凉,没有想到树木成林,绵延成片,泽被后世。
E.自古以来,手握兵权的人多以杀人为功;但左宗棠却在用兵时极力改善西北的生态环境,显现出其远见卓识与人文情怀。
【解析】 A项,因为“已有无人替代的地位”分析偏离原文相关语句的意旨,原文是说当时兵荒马乱,堪用之人不多。C项,“原本志在”概括不当。D项,“最初下令种树,是为了……没有想到……”分析有误。
【答案】 选择B项3分,选择E项2分,选择A项1分,选择其他项没分。
2.本文开头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以此引出传主,能给人鲜明突出的印象;诗意地评价左公当年种树的深远影响和巨大意义,寄寓作者无限崇敬之情;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关注后文,从而引导读者深刻把握文章的主旨。(每点2分)
3.文中说“左对种树是真有兴趣”,左公“兴趣”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选准树种,因地制宜种植;宣传种树意义,颁布护林措施,并严格执行;种树是他巡视地方的必选对象,从而引领出一种种树护林的良好风气。(每点2分)
4.左公种树取得巨大的成功而泽被后世,其中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科举受阻,转而研究农桑水利等实用之学,让他获得一种观照外物的特殊视角;早年在江南生活,那里的生态环境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新疆荒凉荒寒荒漠化的环境,与其形成巨大反差,刺激他产生改变环境的愿望;他种树是真有兴趣,真去研究,躬身参与,强力推行;他作为一个政治家,是非常有远见的,正是这种远见,让他的作为具有深远而积极的影响。(每点2分)
二、 (2015• 河南八校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 题。(25分)
110年前,无锡学前街一所书香老宅迎来了一个灵慧可爱的婴儿。随后的一个世纪里,这
……
第二部分 专题11 第四节
[A组 对应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1~2题。
曹玮南院知镇戎军日,尝出战小捷。虏兵引去。玮侦虏兵去已远,乃驱所掠牛羊辎重,缓驱而还,颇失部伍。其下忧之,言于玮曰:“牛羊无用,徒縻军,不若弃之,整众而归。”玮不答,使人候。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袭之。玮愈缓行,得地利处,乃止以待之。虏军将至近,使人谓之曰:“蕃军远来,必甚疲。我不欲乘人之怠,请休憩士马,少选决战。”虏方苦疲甚,皆欣然,军严整。良久,玮又使人谕之:“歇定,可相驰矣。”于是各鼓军而进,一战大破虏师。
遂弃牛羊而还。徐谓其下曰:“吾知虏已疲,故为贪利以诱之。比其复来,几行百里矣。若乘锐便战,犹有胜负。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不能立,人气亦阑,吾以此取之。”
1.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加点词语与其余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侣鱼虾而友麋鹿。 B.乃止以待之
C.耻学于师 D.是故明主贵五谷而贱金玉
【解析】 B 项(止)是使动用法,其余(侣、耻、贵)是意动用法。
【答案】 B
2.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加点词语与其余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 B.一战大破虏师
C.项伯杀人,臣活之 D.外连衡而斗诸侯
【解析】 A 项(利)是意动用法,其余(破、生、走)是使动用法。
【答案】 A
【参考译文】
曹玮南院出任镇戎军的主管长官时,曾经出战打了小胜仗,敌人撤走。曹玮侦察到敌人已经走远,于是赶着掠夺的牛羊、辎重,缓慢的回师,许多队伍都走散了。他的部下很担心,对曹玮说:“牛羊没有什么用,空费军力,不如舍弃它们,整顿军队回去。”曹玮没有理睬,让人做好战斗的准备。敌军撤了几十里,听说曹玮贪图牛羊而军队不齐,就连忙回来偷袭他。曹玮行军更加迟缓,走了地势有利的地方,就停下来等着敌人。敌军快到附近了,曹玮派人对敌人说:“你们从远处来,非常疲惫了。我不想趁你们疲惫的时候攻打你们,请你们休息兵马,待会再决战。”敌人正因为疲惫叫苦不堪,都非常高兴,整顿了军队休息了很长时间。曹玮又派人告诉他们说:“你们休息足了,可以作战了。”于是各自出兵大战,曹玮取得了重大胜利,于是扔下了牛羊回去了。他从容的对部下说:“我知道敌人已经很疲惫,所以假装贪图小利来诱惑他们。等他们回来,差不多走了一百里了,如果让他们乘着锐气就开战,还不能料定谁胜谁负。远行的人如果休息一会,就会脚麻站不住,士气也没了,我因此战胜了他们。”
二、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第3题。
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陆①,此马之真性也。虽有义台路寝②,无所用之。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烧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