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260+3440字。
第2单元 《致女儿的信》
根据你掌握的资料,简单介绍一下作者。
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乌克兰卓越的教育家、教师、思想家和作家。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担任这所农村中学的校长、教师和教育者长达32年。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暂,不满52岁,但他却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孜孜不倦地去写作,奇迹般地写出了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师、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孩子们的。他把自己的思维、思索、建议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了他的著作当中,即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师和父母应当历经何等艰难之路,才能使孩子成长为好学上进、聪颖、心地善良而高尚的人和好公民。
瓦•亚•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在乌克兰国内人人皆知并喜爱,而且在国外许多国家也被广为出版,如众所周知的《我把心给了孩子们》《公民的诞生》《给儿子的信》以及某些论文和小故事。
请上网查一下本文的背景,简要地写在下面。
面对正值花季的女儿,针对爱情这一深奥又简单的问题,身为父亲的作者没有选择回避、敷衍,没有教条式的说教,而是通过书信方式,采用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故事去阐释爱情的真谛。
读懂课文,理解“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三位一体的关系。
1.查字典,查准字音;2、反复阅读文章,了解内容;3、上网查阅资料。
一、阅读准备
忐忑 tǎn tè 麦穗 suì
曙光 shǔ 伫立 zhù
一抔黄土 póu 怒不可遏 è
繁衍 yǎn 一幢 zhuàng
忐忑:心神不定。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宿愿:一向怀有的愿望。
怒不可遏:愤怒得抑制不住。
伫立:长时间站着。
二、朗读理解,整体感知
1.文中的父亲为什么要用书信的形式来回答女儿“什么是爱情”这个问题?
书信含蓄,便于说理。
2.作者在回信时带着什么样的心情?
激动欢快。
3.文中的“我”对女儿询问“什么是爱情”的态度如何?
文中的“我”把女儿提出的问题看成是女儿长大的标志,同时“我”对女儿的成长表示
……
《致女儿的信》
《致女儿的信》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思想风采,本文是通过书信解答青少年敏感而又羞于提及的话题——爱情。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童话巧妙地回答了“爱情是什么”的问题。教学本文宜倡导学生通过朗读默读相结合的方式,于自主探究中认识“什么是爱情”,感受父亲对女儿的爱。
作为教育工作者,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是一件任重道远且艰难的工作。物欲横流的今天,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对青少年尤为重要,不仅关乎他们的未来成长,更关乎和谐家园的创建。所以,本课是一次很好的教育尝试。
1 知识与能力:学习“怒不可遏”等词的应用,体会主旨,掌握应用书信委婉说教。
2 过程与方法:带领学生读课文,看资料,观VCD,讨论交流,感悟爱情的意义。
3 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体会真挚的爱情,理解幸福需要智慧。
读懂课文,理解“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三位一体的关系。
理解幸福的前提是智慧,智慧的前提是“努力”。
一课时
《新课标》强调: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科学有效的训练技术,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据此本课采用实践式,启发式,形象图画式,质疑式方法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要求,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趣。语文教学要重视知识的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如果只依靠一支粉笔和一张嘴,要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绝非易事。我将采用多媒体模式一的教学手段,增添直观感,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19世纪伟大的诗人、剧作家莎土比亚曾经在一首诗当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是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是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可能也是同学想知道的。当我们遇到这样的疑惑时,我们却不一定敢向我们的父母发问,而有一个14岁的小姑娘向她的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