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510个字。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有关的文学常识;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2、以本文为例,进一步了解事理说明文的特点。结合同学们自身学习实践,理解课文解说的事理。
  3、了解二百年来,世界科学发展的历史;了解中美教育在鼓励创新上的异同。
  4、培养创新精神,增强自身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90年代,越来越多的世界组织和国家关注创新,关注“国家创新体系”。1994年,世界合作与发展组织,启动了“国家创新系统项目”,对多个国家的创新体系进行了大规模的研究。
  1998年10月4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组织公布了题为《知识促进发展的98~99年度报告》的结论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知识差距,尤其是知识创新能力的差距,大大超过了财富的差距,因而在一定意义上,发展中国家需要知识更甚于需要资本。
  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我国国务院批转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着重指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1999年12月杨振宁博士紧密联系中国的国情,就科技创新问题,作了学术报告“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世纪之交”标明了作者的立足点是整个20世纪的结束和21世纪的开始。表明文章既要回顾过去一个世纪甚至更长的时间里人类科学发展的历史,更要展望21世纪科学的发展。“随想”又带有一定的抒情性和历史的沧桑感。文题大气磅礴,令人振奋。
  2、杨振宁,美籍华人,1922年出生安徽省,1938—1944年在中国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读书获硕士学位。1945年赴美求学,1948年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7年与另一位华人科学家李政道合作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因此与李政通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71年以来,他多次到中国探亲、访问、讲学。分别受聘为北大、科大等八所大学的名誉教授。在促进中美科技交流和合作中起了重要作用,还努力帮助中国学者在美进行科研和学习。
  3、本文节选自1999年12月22日《参考消息》。是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先生一次学术报告的节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