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620个字。

  12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学习对比、拟人、列举数据等方法;
  3.初步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4.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预习,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2.幻灯片演示法、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把握课文情感,理解本文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
  2.吸取历史教训,爱护生态环境,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报告文学兼有文学和新闻的两种特点,新闻的特点要求真实,文学的特点则要求艺术加工,讲究形象性和抒情性,在教学中,应渗透有关知识,让学生有所了解和掌握。
  2.学习直接抒情和引用数字增强说服力的写法及对比的手法。对比、拟人、排比等手法的运用,使文章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大大强化了感情色彩,尤其是对比的运用,作者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都做出鲜明而个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落差,造成了文饰的跌宕,振聋发聩的力量。
  3.体会课文的基本理念(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
  2.感受并体会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突破
  1.因本文是报告文学,具有真实性,可让学生翻阅地图册,在图上找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罗布泊。这样在课前学生对文章所涉及的地名有了直观了解,有条件的话可播放沙漠、绿洲的图片,使学生便于进入学习情境。
  2.可播放一些有关环境恶化的影视资料,或上网查找有关资料,辅助教学;
  3.因本文内容没有什么太难懂的地方,所以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引导、点拨为辅即可。
  4.学习本文之后,应让学生模仿一位世纪老人,假设他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他将向人们诉说……以此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5.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防止生态变化。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
  2.完成“读一读,写一写”,排除字词障碍。
  3.查找并搜集有关“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等的资料。
  4.在阅读和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整理到学习笔记上。
  一、导入
  老师:20世纪初,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曾来到中国。在他那部著名的《亚洲腹地探险8年》中写道:它(罗布泊)使我惊讶,它(罗布泊)像个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得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谁能说出这描写得是什么地方得景色?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收集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图片。
  图片1:西北地区地图,指导学生查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图片2:“茫茫大戈壁”“龟裂大地”
  图片3:“青海湖”“月牙泉”。
  资料投影:“昔日碧波荡漾,如今举目荒凉罗布泊变故谁能评说”
  资料投影:“探险乐园罗布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