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公开课教学课件+教学设计+导学案+学生素材+教后反思 (4份打包
1《庖丁解牛》课件.ppt
《庄子》成语故事小集锦(学生).doc
《庖丁解牛》.导学案.doc
从“解牛之道”中寻语文之“道”——《庖丁解牛》教学反思.doc
《庖丁解牛》导学案
【学习目标】1、疏通文意,理解掌握重点词语的解释,重点文句的翻译。
2、品味“解牛之美”,了解庄子用生动细致的描写来表达抽象的道理的写法。
3、理解庄子的“解牛之道”及其“养生之道”。
【学习重点】掌握重点词语、句子及说理方法。
【学习难点】理解庄子的“解牛之道”及其“养生之道”。
【知识链接】
1、关于作者
庄子,名周,字子休,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为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附近)人,为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曾经做过漆园吏。他可能生于没落贵族家庭,生活贫苦,学问渊博,善于辩论,他的著作辑入《庄子》一书,现存33篇,该书由后人整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周所作。《庄子》一书的寓言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庄周对当时的社会变革抱着无可奈何、玩世不恭的态度,宣扬并追求一种完全恢复人的“天然本性”的精神境界。
2、《庄子·养生主》及其思想
“养生主”:“养生”,原指道家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使之绵长的意思。“主”指道理和方法。这里指生之主,即精神。“养生主”指保养精神。
在《养生主》中,庄子首先阐述了文章总纲:“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译文:我们的生命是有限度的,而知识是没有限度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就会疲惫不堪了,那么追求知识的人们,只能弄得自己疲惫不堪罢了。做好事不要追求名声,做坏事不要遭到刑罚,顺其自然之理以为常法,就可以保护生命,保全天性,可以养护精神,可以享尽天年。)之后就用几则寓言故事加以论证,《庖丁解牛》就是其中最精彩的一段,使抽象的“道境”和“臻于道境的阶段”形象化了
《养生主》的思想:全文的论点是“缘督以为经”,核心就是一切顺乎自然。庄子主张一切顺其自然,反对人为。庄子不重视人的形体躯壳,不强求物我的分别,不计较事情的成败,而应该顺应自然之道。
【学习过程】
一、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注意把握字形、字音、字义及其作用) (A级)
1、初读全文,读准字音: (参考注释,更需要借助工具书!)
膝之所踦( ) 砉然( ) 騞然( ) 中音( ) 批大郤( )
……
《庄子》成语故事小集锦
井底之蛙
原文:井之蛙……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虾、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脚未入,而右膝已絷矣。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于是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庄子《庄子·秋水》
译文:住在浅井中的一只青蛙对来自东海的巨鳖夸耀说:“我生活在这里真快乐呀!高兴时,就跳到井外面,攀援到栏干上,尽情地蹦跳玩耍。玩累了,就回到井中,躲在井壁的窟窿里,舒舒服服地休息休息。跳进水里时,井水仅仅浸没我的两腋,轻轻地托住下巴;稀泥刚刚没过双脚,软软的很舒适。看看周围的那些小虾呀、螃蟹呀、蝌蚪呀,谁也没有我快乐。而且我独占一井水,尽情地享受其中的乐趣,这样的生活真是美极了。您为什么不进来看一看吧!”
巨鳖接受了井蛙的邀请,准备到井里去看看,但它的左脚还没有跨进去,右腿已被井的栏干绊住了,只好慢慢地退回去,站在井旁边给青蛙讲述海的奇观:“海有多大呢?即使用千里之遥的距离来形容也表达不了它的壮阔,用千丈之高的大山来比喻,也比不上它的深度。夏禹的时候,十年有九年下大雨,大水泛滥成灾,海面不见丝毫增高;商汤的时候,八年有七年天大旱,土地都裂了缝,海岸也丝毫不见降低。不因时间的长短而改变,也不因雨量的多少而增减,生活在东海,那才真正是快乐呢!”
井蛙听了,吃惊得好半天也没有说出话来。它这才知道自己生活的地方是多么渺小。
寓意:人如果长期把自己束缚在一个狭小的天地里,就会变得目光短浅,自满自
……
从“解牛之道”中寻语文之“道”——《庖丁解牛》教学反思
语文组 陈文强
庄子,是我越来越喜欢的一位哲学家,因为他的汪洋恣肆,活泼风趣和睿智深刻,因为他的思想被后人称之为最早的关注人心灵的哲学,还因为他的哲学是一种平静的哲学,“读点《庄子》,苦了,累了,倦了,浊了,厌了的眼会慢慢变得清亮起来。”所以,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越发觉得庄子的思想高妙、可采撷。我希望我的学生也能够感受到庄子思想的睿智和美妙,带着这样的想法,在公开课上我选择了庄子的一则寓言故事——《庖丁解牛》。
庄子透过《庖丁解牛》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达到“游刃有余”的至高境界。
一堂课下来,发现学生能够很好地把庄子的思想跟自己的生活对接,透过文本形成属于自己的生活之“道”。而我在领着学生学习的过程,也在思考,怎样让庄子的“解牛之道”跟我的“教学之道”“合一”贯通呢?怎样才能走上从机械的“技”的层面走向游刃有余的“道”的境界呢?
我很庆幸自己获得了此次有众多人帮忙检验自己教学情况的机会,在整个备赛过程中,就是短时间内反复实践,加速积累经验的一个过程。在众多前辈的指点下,我总算是摸到一点语文之“道”。
一、目无全牛
教材是教师的执教之本,教师把握教材,是合理设计活动过程、科学选择策略的第一前提。因此,对于教学内容做到“目无全牛”是很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