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春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三课时训练(含解析)
2017年春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三单元检测:第一单元过关检测(含解析).doc
2017年春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三单元检测:第二单元过关检测(含解析).doc
2017年春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三单元检测:第三单元过关检测(含解析).doc
2017年春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三单元检测:第四单元过关检测(含解析).doc
2017年春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三课时训练:10项链(含解析).doc
2017年春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三课时训练:11微型小说两篇(含解析).doc
2017年春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三课时训练:12荷花淀(含解析).doc
2017年春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三课时训练:13春之声(含解析).doc
2017年春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三课时训练:14唐诗五首(含解析).doc
2017年春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三课时训练:15蜀道难(含解析).doc
2017年春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三课时训练:16琵琶行(并序)(含解析).doc
2017年春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三课时训练:18诗词 三首(含解析).doc
2017年春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三课时训练:19元曲三首(含解析).doc
2017年春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三课时训练:1黄山记(含解析).doc
2017年春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三课时训练:2瓦尔登湖(节选)(含解析).doc
2017年春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三课时训练:3巩乃斯的马(含解析).doc
2017年春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三课时训练:4说数(含解析).doc
2017年春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三课时训练:5奇妙的超低温世界(含解析).doc
2017年春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三课时训练:6寂静的春天(节选)(含解析).doc
2017年春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三课时训练:7这个世界的音乐(含解析).doc
2017年春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三课时训练:8足不出户知天下(含解析).doc
2017年春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三课时训练:9祝福(含解析).doc
~$17年春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三课时训练:3巩乃斯的马(含解析).doc
第一单元过关检测
(时间:10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基础演练(9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践行“三严三实”结合起来,通过多种教育方式,让大学生们在春风化雨中自觉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②钱钟书先生是一个十分难得的奇才,被誉为“学术泰斗”,他知识渊博,学养丰富,治学严谨,其文章达到了不赞一词的地步。③他信手拈来一根根普通的金属丝,随意弯曲,不一会儿,一件件精致小巧的自行车、威武霸气的变形金刚就呈现在我们眼前。④汉代抗击匈奴的名将里最冤的恐怕非陈汤莫属——一阵斩匈奴单于,平定西域,陈汤的功业自不必说,可他却偏偏落了个功高不赏的凄凉结局。⑤在教师节前,国务院给全国中小学教师发了一个大大的红包,其中包括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与之配套的方案呼之欲出。⑥在国内某航空企业与“去哪儿网”的纠纷中,双方互相指责对方违规违法。对此,有关部门不能仅听一家之言,而应详细调查,公正处理。A.①②⑤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④⑥
解析③“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后面不能带宾语。④“功高不赏”,形容功劳极大,无法加以赏赐。⑥“一家之言”,指有独特见解、自成体系的学术论述,也泛指一个学派或个人的理论、说法。
答案A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不同的生活习俗、自然条件以及地理环境,使各地的民居在平面布局、结构方法、造型等方面呈现出淳朴自然,而又有着各自的特色。
B.历时三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是一次成功的国情大盘点,其数据将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和政府的相关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C.失眠是指因睡眠时间不足、质量不佳对身体产生损害而出现的不舒服的感觉,应对失眠需要了解相关的睡眠卫生知识,进行自我调护。D.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教风和学风建设,而中小学是人生品格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这样的活动应着力于中小学就要抓紧抓好。
解析A项,“呈现出淳朴自然,而又有着各自的特色”中“呈现”缺宾语。C项,“失眠是……感觉”,主宾搭配不当。D项,句式杂糅,应去掉“就要抓紧抓好”或把“着力于”改为“在”;“中小学”与“重要时期”搭配不当。
答案B
3. 导学号50760008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一定条件下,科学知识之所以正确,是因为经过了实践的检验。 ① 条件变化了,原有的科学知识会被人们用新的实践去检验, ② 会被修改或发展成新的科学知识。但人们 ③ 要不断学习, ④ 是因为原有知识系统“过期或变质”, ⑤ 是因为新条件下产生的新知识能使人们的知识、思维和智慧更上一层楼。
① ② ③ ④ ⑤
A 一旦 而且 / 并非 而
B 如果 从而 之所以 并非 而
C 只要 进而 / 不仅 而且
D 虽然 但是 之所以 不仅 而且
解析通读文段根据“④是因为”可以确定③填“之所以”,排除A、C两项;再根据“④是因为原有知识系统‘过期或变质’,⑤是因为新条件下产生的新知识能使人们的知识、思维和智慧更上一层楼”这两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递进关系,因此排除D项。答案B
二、阅读理解(5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7题。(25分)
今夜的泪水
李汉荣
那个星期天,我在山上漫步,沿着野草缠绕的小径随意走着,我不想寻找确定的目的地,我把双脚交给这些古藤般时隐时现的小道,就由它们把我带到哪里算哪里,即便被带进密不透风难辨方向的林莽,我也不会埋怨,就迷一次路吧。这么多年,周而复始地走着明白无误的路,想迷一次路都没有机会,一切都设计好了,规定好了,人只要一动身,就进入了固定的程序,就踏上了锁定的路线,红灯停,绿灯行,就这么笔直地走来走去,直至终点。一条路走到黑,这使我们失去了对路的感激。这就如同把一个无味的梦做到天亮,而且夜夜重复,那个梦
……
第二单元过关检测
(时间:10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基础演练(15分,每小题5分)
1. 导学号5076002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有些中小网站为换取更多的商业利益,不惜大打擦边球,放任黄、赌、毒及虚假信息,炒作耸人听闻的传言,以迎合一些网民的猎奇八卦心理。
②美国加快战略东移的步伐,实际上就是不想失去亚洲这块蛋糕,拼命遏制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殚精竭虑地抑制中国崛起的势头。
③只要我们跳出了鄙视晚唐诗风的评价模式,那么删去此诗的末二句,全诗在余音袅袅的柔橹声中戛然而止,而末二句所表达的悠然自得之意趣也已化作言外之意融入一片青绿山水之中,可谓极含蓄蕴藉之能事。
④婚庆典礼本是一件欢天喜地的好事,可是因为目前婚庆司仪的能力和素质鱼龙混杂,致使很多新人在选择婚庆公司时倍感头疼。⑤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从事经济工作的同志,对央行货币政策任何细微的变化,都应十分敏感,见微知著,了然于心。
⑥对一个国家来说,改变贫穷状况是一件不太艰难的事情,然而一旦人心向背,社会的价值观发生扭曲,那将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②④⑥ D.①③⑤
解析②“殚精竭虑”形容用尽心思。此处应用“挖空心思”或“处心积虑”。④“鱼龙混杂”指好人和坏人都有,不能用来形容“素质”,可用“参差不齐”。⑥“人心向背”指人民大众的拥护或反对。句中误用为单方面背离。
答案D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高速公路上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司机违反交通规则或操作不当造成的,交通部门要加强安全宣传,提高司机的安全意识。
B.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确定将抢救民间木版年画列为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之一。
C.崇安髭蟾是武夷山区特有的两栖类珍稀动物,生活在海拔一千米左右的高山溪水中,最初因五十年前在崇安发现而得名。
D.食醋富有氨基酸、钙、磷、铁和维生素B等成分,因此具有美容功效,皮肤吸收之后,可改善营养缺乏,促使皮肤美白细腻。
解析A项,句式杂糅,去掉“造成的”或“的主要原因”。C项,语序不当,把“最初”移到“因五十年前”之后。D项,成分残缺,“改善”缺少宾语“的状况”。
答案B3.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 , , 。 , 。
①旨在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②中国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③从长远看,发展低碳经济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④是能源消费方式、经济发展方式和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全新变革
⑤涵盖了低碳能源、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多种经济形态
⑥也是从以化石燃料为特征的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又一次巨大进步
A.⑤①④⑥③② B.②③④⑥⑤①
C.⑥④⑤③②① D.⑥④①⑤②③
解析该语段主题是对低碳经济的诠释;对低碳经济下定义之后,接着是说明其所涉及的范围及所具有的意义,由此可判定⑤①④排列与前文具有逻辑关联,由⑥的“也是”可判定⑥③②内容是对⑤①④的进一步补充说明。
答案A
二、阅读理解(42分,每小题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
……
课时训练3 巩乃斯的马
基础夯实
1. 导学号5076000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对于这部在网络上流传甚广的小说他不赞一词,理由是一味追求点击率,内容低俗,情感虚假。
②马航失联客机事件发生后,国内赴马来西亚旅游的人数锐减,少数已经支付了旅行社费用、不得不踏上旅途的人们也是人心惟危。
③当我还未离开家乡时,总觉得五层高楼已是无与伦比,等来到了大城市,才知道那真是井蛙之见。
④在师兄的引荐下,我与张教授缘悭一面,教授为我专业发展上遇到的困惑指点迷津,让我受益匪浅。⑤明末以切磋学问、砥砺品行为宗旨的复社人才荟萃,冠带云集,但清兵入关后,社员风流云散,难觅踪迹。
⑥猕猴桃营养价值很高,它含有丰富的可溶性膳食纤维,一颗猕猴桃能提供一个人一日维生素需求的两倍多,它的维生素含量甚至是苹果的40多倍,所以它号称水果之王是当之无愧的。
A.①④⑥ B.②④⑤
C.①②③ D.③⑤⑥
解析①“不赞一词”指文章写得好,别人不能添加一句话。也指一言不发。②“人心惟危”原指人心常被私欲所惑而不安分。后指人心地险恶,难以揣测。此处可用“胆战心惊”。④“缘悭一面”指缺少一面之缘,谓无缘相见。
答案D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广州旧河涌的综合整治,要充分考虑拆迁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难,设法解决工程复杂、时间紧迫、施工难度大等不利条件。
B.学习型组织的倡导者美国人比得·圣洁坚持认为,把人看作机器零部件的观念是人和人类组织成长过程中的一大障碍。
C.宣传、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循序渐进和融会贯通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D.近三十年来,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中国和国际交流的扩大,西方媒体从敌视到误读,逐渐改变了对华的片面报道。
解析A项,“解决……不利条件”搭配不当,应为“解决……困难”。C项,不合逻辑,应为“学习、宣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D项,成分残缺,应在“中国社会”之前加“随着”,或在“西方媒体”之前加“使”。
答案B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马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的发展趋势是体型从小到大,腿和脚由短变长。 ,侧趾退化,不再使用,只靠中趾支撑身体,行走和奔跑。
①所以在演化中四肢逐渐变得长而有力 ②这个发展趋势也反映了马从适应森林生活到适应草原生活的过程 ③在草原中生活极易受到肉食动物的袭击
④由于马是被捕食的动物 ⑤而最好的防御方式就是要比捕食它的动物跑得更快
A.③⑤①②④ B.②③④⑤①
C.②④③⑤① D.②③④①⑤
解析第②句中“这个发展趋势”承接开篇“马的发展趋势”这一中心话
……
课时训练1 黄 山 记
基础夯实
1.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括号处的最恰当的词语是( )
(1)我国大型深水港——山东石臼港的建设进展顺利, 九月中旬,已完成年施工计划的90%。
(2)为了迅速扭转连年亏损的局面,厂党委决定 精通业务、有决策能力的退休科技人员。
(3)一连好几次挑起话头,想和女儿谈谈,可是女儿的 却很冷淡。
A.截止 启用 反应
B.截至 起用 反应
C.截止 起用 反映D.截至 启用 反映
解析本题考查同音近义词的辨析。“截止”指“(到一定期限)停止”,“截至”指“截止到(某个时候)”,句(1)用“截至”;“启用”是“开始使用”的意思,“起用”是指“重新任用已退职与免职的人员”,句(2)用“起用”;“反应”是指“事物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是名词,“反映”是指“把情况、意见等告诉上级或有关部门”,是动词。句(3)用“反应”。
答案B
2. 导学号50760001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那时有一批诗人,结盟于天都峰下,称天都社。诗倒是写了不少,可登了上去的,没有一个。
B.这是在两大瀑布光滑的奔泻而下的峭壁上琢凿出来的石级,没有扶手,仅可托足,果然惊险。
C.但现今我们面前,已有了上天都的云梯。一条鸟道,像绳梯从上空落下来。
D.断崖之间架上桥梁,正可以观泉赏瀑。险绝处的红漆栏杆,本身便是可羡的风景。
解析B项,语序不当,“光滑的奔泻而下的”应改为“奔泻而下的光滑的”。
答案B
3. 导学号50760002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 ① 意味着互联网的移动化,同时也意味着信息与知识传播的移动化。如今, ② 拥有移动终端,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时刻、任何场景下接入互联网获取信息,进入阅读状态。移动终端的普及促进了阅读, ③ ,它也导致了浅阅读的盛行。 ④ 作为媒介技术及社会文化变迁的产物,移动互联时代的浅阅读 ⑤ 不同于我们传统认知中的浅阅读, ⑥ ,我们需要从社会的、文化的视角来客观全面地认识浅阅读现象。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既 只要 因此 因为 / 所以
B 就 无论 但是 所以 / 因而
C 不仅 只要 然而 / 显然 因此
D 虽然 / 但是 由于 尽管 但
WWW.u.com
解析这段文字谈论的是互联网技术和浅阅读的关系。第①处要注意后面的“同时”一词;②处要注意后面的“都”;③处是转折关系;④处另提一个问题;⑤处可以不填任何词语,但为了凸显互联网时代的浅阅读的特点,填入“显然”亦可;⑥处是结论。综合看,C项最恰当。
答案C
能力提升
一、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7题。
太湖碎锦
范烟桥
①太湖,用文人的套语来形容,是“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民间则说“八百里太湖跨三州”。不经过实测,这样笼统地画出一个轮廓,只能给人们一种山明水秀、浩瀚无际的想象。至于它有什么诗情画意,要费一点时间实地去观察、探索,才能领会。
②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太湖的部分画面,就感到有不同的胜概。洞庭东山、西山是太湖里两个主峰。东山周围五十余里,山势并不陡峭,土壤又滋润,经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辛苦经营,已成了丰产地区。山下坡田,种植各种水稻,是秋熟的主要农作物。夏熟是三麦和油菜,还有豆类和蔬菜瓜果。他们更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