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先秦诸子选读》
  (2016版)高二语文通用版 第1章1.1《论语》选读 Word版含解析.doc
  (2016版)高二语文通用版 第1章1.2《孟子》选读 Word版含解析.doc
  (2016版)高二语文通用版 第1章1.3《荀子》选读 Word版含解析.doc
  (2016版)高二语文通用版 第1章1.4《老子》选读 Word版含解析.doc
  (2016版)高二语文通用版 第1章1.5《庄子》选读 Word版含解析.doc
  (2016版)高二语文通用版 第1章1.6《墨子》选读 Word版含解析.doc
  (2016版)高二语文通用版 第1章1.7《韩非子》选读 Word版含解析.doc

  第1章1.1《论语》选读                     
  一、 论语解读 
  当仁,不让于师孔子对弟子的爱往往体现出他的道德选择。伯牛和颜渊两个例子,很能说明这一点。《论语•先进》篇说:“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意思是指孔子众弟子中德行好的,是颜渊、闵子骞、冉伯牛和仲弓。孔子为伯牛感慨“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这个“斯人也”就包含着他对伯牛德行的推许。选文第13则:“颜渊死,子哭之恸。”“恸”意思是说悲哀过甚,以至于变动容貌。跟着他的众弟子说:“子恸矣!”意思是说:“您太过悲哀了!”孔子则说:“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先作一句疑问:“有恸乎”,意思是说真的哀痛过度了吗、真的太过悲哀了吗。再作一句反问:“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意思是说不为这个人哀痛,还为谁哀痛呢。“夫”这里相当于“此”,“夫人”就是“这个人”;“谁为”就是“为谁”的意思。这个反问里面,同样包含着孔子对颜回德行的高度推许。选文第9则“贤哉,回也”一段,淋漓酣畅地表现了孔子对颜回德行的赞叹。
  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一方面告诉人们不能干什么,一方面又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要做到仁并不难,关键看你是不是有这种追求。所以他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这意味着,对每一个人来说,可怕的不是他不具备仁德,而是他丧失了追求仁德的愿望。孔子把仁这种境界看得比生命都重要。选文第8则:“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志士”指有高尚志向和节操的人。“仁人”指讲究仁义的人。志士仁人不会贪生而损害仁德,只会为了成全仁德而牺牲生命。仁是孔子为人生开启的根本方向,是孔子为世人营造的安顿人生的居所。选文第9则:“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这里主要是看这句话的前一半。“约”,意思是指贫困。孔子说,不讲究仁义、没有仁德的人不可以长久处于贫困中,也不可以长久处于安乐中。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不讲究仁义、没有仁德的人,若长期处于贫困中,必定会无所不为。孔子说过:“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就是说德行崇高的人在困厄中能够坚持道义,而人格卑下的人在困厄中就不能节制自己的行为,会漫无准则,不择手段地干坏事。另一方面,不讲究仁义、没有仁德的人若长期处于安乐中,必定会忘乎所以,流于淫滥。古今中外那些“富贵而淫”的人物往往都是如此。
  想一想
  1.拿孔子及其弟子间的师徒关系,来对比现在的师生关系,你觉得前者有哪些值得学习的东西?
  2. 孔子的仁的学说蕴含着哪些值得弘扬的思想精华?
  练一练
  Ⅰ.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材料二:宰予昼寝。子日:“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1)材料一中所讲的“自省”,你是如何理解的? (4分)
  (2)材料二中所讲的是         和         的关系。孔子从“宰予昼寝”这一事情中,悟出什么道理? (2分)
  2.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1)之墙不可杇(2)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注释】 (1)粪土:腐土、脏土。 (2)杇:音wū,抹墙用的抹子。这里指用抹子粉刷墙壁。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于予与何诛!(3分)
  ②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4分)
  (2)孔子从“宰予昼寝”这一事情中,悟出了什么道理?(3分)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子路曰:“卫君(1)待子为政,子将奚(2)先?”子曰:“必也正名(3)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4)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5)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6),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7)而已矣。”
  【注释】 (1)卫君:卫出公,名辄,卫灵公之孙。其父蒯聩被卫灵公驱逐出国,卫灵公死后,蒯辄继位。蒯聩要回国争夺君位,遭到蒯辄拒绝。这里,孔子对此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2)奚:什么。 (3)正名:即正名分。 (4)迂:迂腐。 (5)阙:同“缺”,存疑的意思。 (6)中:音zhòng,得当。 (7)苟:苟且,马马虎虎。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
  ……
  第1章1.3 《荀子》选读    
  一、 《荀子》解读 
  荀子的思想虽然和孔子、孟子的思想都属于儒家思想范筹,但有其独特性,自成一说。荀子提倡“性恶论”,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具有更强的现实主义倾向。他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荀子》一书是中国古代儒、法、道、墨等诸子学术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绝大部分内容是荀子晚年所写,语言富有文采,《劝学》是其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一个时代是否发生日食月食、是否风调雨顺、是否出现过扫帚星等,都不是关键的问题;关键在于君上是否英明,政治是否清平。因此,真正可怕的也不是发生日食月食、风雨不合时宜或者扫帚星出现等等,而是由君上昏暗、政治险恶等导致的种种反常现象即“人祅”。
  想一想
  1. 荀子认为人应当在哪些主要的方面发挥自己的努力?
  2. 当代学者李泽厚曾就“星队木鸣,国人皆恐,……而畏之,非也”说:“现代学人都大讲无神论,其实乃实用理性的范例,与唯物唯心无关。”试结合文中有关内容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练一练
  1.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小题。(5分)
  材料一: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材料二: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 ——《论语•八佾篇第三》
  材料三:王者之制:道不过三代,法不二后王;道过三代谓之荡,法二后王谓之不雅。衣服有制,宫室有度,人徒有数,丧祭械用皆有等宜,声则凡非雅声者举废,色则凡非旧文者举息,械用则凡非旧器者举毁,夫是之谓复古。是王者之制也。——《荀子•王制第九》
  【注】道不过三代,法不二后王:三代指夏商周三代,后王指当今君王。奉行的政治原则不超出夏商周三代,实行的法度不背离当代的君王。
  (1)荀子提倡的礼制与孔子提倡的礼有何相同点?(2分)
  (2)孔子的“礼”与荀子的“礼”有哪些不同之处,试作评析。(3分)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5分)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授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荀子•礼论》
  (1)根据材料,孟子和荀子两人中,         主张“性本善”观点。(1分)
  (2)孟子和荀子认为道德分别起源于什么?(4分)
  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小题目。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得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
  ……
  第1章1.3 《荀子》选读    
  一、 《荀子》解读 
  荀子的思想虽然和孔子、孟子的思想都属于儒家思想范筹,但有其独特性,自成一说。荀子提倡“性恶论”,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具有更强的现实主义倾向。他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荀子》一书是中国古代儒、法、道、墨等诸子学术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绝大部分内容是荀子晚年所写,语言富有文采,《劝学》是其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一个时代是否发生日食月食、是否风调雨顺、是否出现过扫帚星等,都不是关键的问题;关键在于君上是否英明,政治是否清平。因此,真正可怕的也不是发生日食月食、风雨不合时宜或者扫帚星出现等等,而是由君上昏暗、政治险恶等导致的种种反常现象即“人祅”。
  想一想
  1. 荀子认为人应当在哪些主要的方面发挥自己的努力?
  2. 当代学者李泽厚曾就“星队木鸣,国人皆恐,……而畏之,非也”说:“现代学人都大讲无神论,其实乃实用理性的范例,与唯物唯心无关。”试结合文中有关内容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练一练
  1.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小题。(5分)
  材料一: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材料二: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 ——《论语•八佾篇第三》
  材料三:王者之制:道不过三代,法不二后王;道过三代谓之荡,法二后王谓之不雅。衣服有制,宫室有度,人徒有数,丧祭械用皆有等宜,声则凡非雅声者举废,色则凡非旧文者举息,械用则凡非旧器者举毁,夫是之谓复古。是王者之制也。——《荀子•王制第九》
  【注】道不过三代,法不二后王:三代指夏商周三代,后王指当今君王。奉行的政治原则不超出夏商周三代,实行的法度不背离当代的君王。
  (1)荀子提倡的礼制与孔子提倡的礼有何相同点?(2分)
  (2)孔子的“礼”与荀子的“礼”有哪些不同之处,试作评析。(3分)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5分)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授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荀子•礼论》
  (1)根据材料,孟子和荀子两人中,         主张“性本善”观点。(1分)
  (2)孟子和荀子认为道德分别起源于什么?(4分)
  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小题目。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得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故礼者养也。(《荀子》)
  “复礼终朝,天下归仁。”(晋 张华《励志诗》)
  (1)上述材料中关于“礼”的表述,与《论语》中“一日________,天下归仁焉”的观点有相通之处。
  (2) 根据材料,分析荀子是从哪几个角度对“礼”进行阐释的。
  4.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天 不 为 人 之恶 寒 也辍冬地 不 为 人 之恶 辽 远 也  辍 广 君
  子 不 为小 人 之 匈匈也辍行天  有 常 道 矣  地 有 常 数 矣 君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