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江苏省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课件+检测)_第一部分
│17-18版 第1部分 第1章 考点1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doc
│17-18版 第1部分 第1章 考点1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ppt
├─17-18版 专项限时练1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
│17-18版 专项限时练1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doc
├─江苏省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课件+检测)_第一部分 第二章 语言表达和运用 考点1 提炼语意 (3份打包)
│17-18版 专项限时练4 提炼语意.doc
│17-18版 第1部分 第2章 考点1 提炼语意.doc
│17-18版 第1部分 第2章 考点1 提炼语意.ppt
├─江苏省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课件+检测)_第一部分 第二章 语言表达和运用 考点2 语言得体 (3份打包)
│17-18版 专项限时练5 语言得体.doc
│17-18版 第1部分 第2章 考点2 语言得体.doc
│17-18版 第1部分 第2章 考点2 语言得体.ppt
├─江苏省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课件+检测)_第一部分 第二章 语言表达和运用 考点3 仿写(含对联和修辞手法) (3份打包)
│17-18版 专项限时练6 仿写(含对联和修辞手法).doc
│17-18版 第1部分 第2章 考点3 仿写(含对联和修辞手法).doc
│17-18版 第1部分 第2章 考点3 仿写(含对联和修辞手法).ppt
├─江苏省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课件+检测)_第一部分 第二章 语言表达和运用 考点4 变换句式 (3份打包)
│17-18版 专项限时练7 变换句式.doc
│17-18版 第1部分 第2章 考点4 变换句式.doc
│17-18版 第1部分 第2章 考点4 变换句式.ppt
├─江苏省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课件+检测)_第一部分 第二章 语言表达和运用 考点5 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 (3份打包)
│17-18版 专项限时练8 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doc
│17-18版 第1部分 第2章 考点5 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doc
│17-18版 第1部分 第2章 考点5 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ppt
├─江苏省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课件+检测)_第一部分 第二章 语言表达和运用 考点6 图文转换 (3份打包)
│17-18版 专项限时练9  图文转换.doc
│17-18版 第1部分 第2章 考点6   图文转换.ppt
│17-18版 第1部分 第2章 考点6 图文转换.doc
├─江苏省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课件+检测)_第一部分 第一章 语言基础知识 考点2 辨析并修改病句 (3份打包)
│17-18版 专项限时练2 辨析并修改病句.doc
│17-18版 第1部分 第1章 考点2 辨析并修改病句.doc
│17-18版 第1部分 第1章 考点2 辨析并修改病句.ppt
└─江苏省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课件+检测)_第一部分 第一章 语言基础知识 考点3 连贯(句子衔接) (3份打包)
17-18版 专项限时练3 连贯(句子衔接).doc
17-18版 第1部分 第1章 考点3 连贯(句子衔接).doc
17-18版 第1部分 第1章 考点3 连贯(句子衔接).ppt

  第一章 语言基础知识
  考点1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
  考查内容 考查形式 命题趋势
  1.考查重点:常见实词、成语的辨析和使用 考查形式稳中有变。2012-2013年采用单纯的成语辨析形式,2014-2016年则采用词语混合辨析形式 1.考查内容和考查形式将保持稳定
  2.今后复习备考在重点关注成语辨析的基础上兼顾实词和虚词的辨析
  2.设误类型:望文生义、张冠李戴、褒贬误用、不合语境、谦敬错位、顾此失彼等
  1.(2016·江苏卷)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人人都希望自己________,却很少有人能沉静下来用心对待生活。其实生活很________,你是不是诚心待它,它一眼就能分辨出来。你越________,越想得到,距离目标就越远;你努力振作,默默耕耘,惊喜往往就会悄然而至。
  A.与众不同 机敏 焦躁
  B.与众不同 敏锐 浮躁
  C.标新立异 机敏 浮躁
  D.标新立异 敏锐 焦躁
  B [本题考查近义实词的辨析。“与众不同”的意思是“跟大家不一样”。“标新立异”的意思是“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一般不同”。前者重在表示“不同”,重在客观存在;后者重在标榜“新”和“异”,重在主现行为,此处宜用前者。“机敏”的意思是“机警灵敏”,多用于形容人的反应能力。“敏锐”的意思是“(感觉)灵敏;(眼光)尖锐”,多用于形容人的思想、感觉、目光、洞察力等,此处强调“感觉敏锐”,应选用后者。“焦躁”的意思是“着急而烦躁”,多用于形容人的心理。“浮躁”的意思是“轻浮急躁”,多用于形容人的性情。“焦躁”和“浮躁”的区别在于:前者重在“焦急”,后者重在“浮浅”,侧重点不同。此处宜用后者。]
  【真题点评】 该命题继续沿用2015年的命题形式,在所给的选项中仍是同义或近义的词语或成语。语境仍是一个完整的语段,侧面考查考生的语境义的把握。如“与众不同”和“标新立异”,应结合语境中的“人人都希望自己”来推断,语境意是说人对自己的期望,而不是标榜新异,所以应该用“与众不同”。
  2.(2015·江苏卷)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书是整个人类的记忆。没有书,也许历史还在混沌未开的蒙昧中____。读书,让绵延的时光穿越我们的身体,让几千年来____的智慧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里汩汩流淌。读书,不仅需要____的精神,还需要懂得快慢精粗之分。
  A.徘徊 积聚 宵衣旰食
  B.徘徊  积淀  废寝忘食
  C.踟蹰  积淀  宵衣旰食
  D.踟蹰  积聚  废寝忘食
  B [徘徊:指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疑不决。踟蹰: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根据语境,此处应该使用“徘徊”。积聚:多用于财富、力量等。积淀:多用于文化、思想、感情等。根据后面的“智慧”一词,可确定此处应用“积淀”。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和吃饭,形容非常专心努力。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根据语境,此处强调读书需要有努力、勤奋的精神,所以应该用“废寝忘食”。]
  【真题点评】 该命题继续沿用2014年的命题形式,在所给的选项中仍是同义或近义的词语和成语。语境是一个完整的语段,侧面考查考生的语境把握能力。选项的设置科学合理,命题者不单是考查词语和成语的含义,更是考查对词语和成语的语境义的把握。如“宵衣旰食”和“废寝忘食”,应结合语境中的“读书”来推断,语境强调读书要有努力、勤奋的精神,故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3.(2014·江苏卷)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最使我艳羡的还是园林艺术家化平淡为神奇的________。某些树木当植当伐;某些花卉当疏当密;何处须巧借地形,顺势筑坡;何处又宜少见轩敞,________:所有这一切都煞费心血,但又不露惨淡经营的痕迹,正像一帧名作脱稿前画师那奇绝而________的点睛之笔。
  ……
  专项限时练(一)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
  (建议用时:30分钟)
  一、对点题组
  (一)实词、虚词辨析题
  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再全面的维生素补充剂对健康的弥补作用也不能________膳食结构不合理带来的损害。想要保持健康,更重要的是维持饮食的平衡以及适度运动。
  ②在自然环境中怎样才能________病虫害的侵袭呢?与松树共生,就是杨树通过长期自然演化选择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
  ③有些人严重缺乏安全感,他们把说谎作为一种自我________手段,总是下意识地保护自己,不愿自己的任何行为和心思被人知道。
  ④现实生活中没有法外之地,互联网同样没有。查处淫秽网站,________网络暴力,是净化网络环境的需要,更是建立法治社会的需要。
  A.抵制 抵消 防御 抵御
  B.抵消 抵御 防御 抵制
  C.抵制 防御 抵御 抵消
  D.抵消 抵制 抵御 防御
  B [本题考查近义实词的辨析。“抵制”的意思是“阻止某些事物,使不能侵入或发生作用”。“抵消”的意思是“两种事物的作用因相反而相互消除”。第①句中,涉及“维生素补充剂对健康的弥补作用”和“膳食结构不合理带来的损害”两方面,所以应选用“抵消”。“抵御”的意思是“抵挡;抵抗”。“防御”的意思是“抗击敌人的进攻”。区分二者,可以从“抵”和“防”上进行辨析。“抵御”,是已有外敌入侵而做出的反应,如第②句中“抵御病虫害的侵袭”。“防御”,自我的意识更浓厚一些,结合第③句语境,“自我防御手段”更合适些。“抵制”的对象往往是一些不正之风等,结合第④句的语境,应该选择“抵制”。]
  2.依次填入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文学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作家塑造的人物形象,往往是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为________创作而成的。
  ②一辆运载盐酸的货车在高速公路上发生了侧翻事故,交通、消防等部门的人员迅速赶赴出事现场,并做出了紧急________。
  ③保险丝是电路安全的报警器。当电路里的电流超过允许值时,保险丝就会________,从而切断电源,保障线路和电器的安全。
  A.原形 处置 融化  B.原型 处治 融化
  C.原型 处置 熔化 D.原形 处治 熔化
  C [本题考查近义实词的辨析。原形:原来的形状;本来面目(含贬义)。原型:原来的类型或模型,特指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处治:处分;惩治。对象一般是人。处置:处理;发落,惩治。对象一般为物。熔化:指金属、石蜡等固体加热到一定温度变为液体。融化:特指(冰、雪等)变成水。]
  3.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
  第二章 语言表达和运用
  考点1 提炼语意
  选材特点 命题形式 命题趋势
  语言材料多用说明文,有自然科学(如地质构造、碳链式反应),也有社会科学(如洼地效应、战略环境评价),但一般都是与社会生活结合比较紧密的热点问题,旨在让广大考生关注现实,进行广泛阅读 江苏高考从2007年以来,对本考点的命题主要集中在指定性概括上,比如提取关键词、下定义以及按照要求推导原因等,2016年考查提炼文集标题,由以往的主观题改为客观题等 1.命题材料将更加贴近现实
  2.命题形式可能继续选择客观题
  1.(2016·江苏卷)某同学从自己所写的文章里选出以下三组,为每组文章拟一标题,编成集子。所拟标题与各组文章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 )
  第一组:《看见〈看见〉》《书虫诞生记》《对话苏东坡》《家有书窝》
  第二组:《同桌的你》《伴我同行》《奔跑吧,兄弟》《没有麦田的守望者》
  第三组:《感悟青春》《我的“离经叛道”的话》《扪心自问》《当我发呆时我在想些什么》
  A.读万卷书 寸草春晖 我思我在
  B.悦读生活 寸草春晖 指点江山
  C.悦读生活 那些花儿 我思我在
  D.读万卷书 那些花儿 指点江山
  C [本题考查提炼信息和概括信息。第一组《看见〈看见〉》《对话苏东坡》写出了阅读的感悟,《书虫诞生记》《家有书窝》写出了阅读的生活、心情,用“悦读生活”更能准确概括本组内容。第二组由《同桌的你》《奔跑吧,兄弟》可以看出主要写自己和同学间的情谊,“那些花儿”用比喻的手法来写自己可爱的同学,而“寸草春晖”用来比喻父母的恩情自己难报万一,不合乎本组内容。第三组主要写自己青春期的思考,“我思我在”更合乎本组内容。]
  【真题点评】 本题考查提炼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文集标题的选择,让语文考试更趋向生活化。考生在平时练笔时也可以精心为自己的练习笔记编写一些精彩标题,让自己的练笔有方向、有情怀。本题要分析每一组中的四篇文章,找出其共有的话题。
  2.(2011·江苏卷)下面这段文字的结论是从哪些方面推导出来的?请简要概括,不超过15个字。
  我国大陆海区处于宽广的大陆架上,海底地形平缓,近海水深大都在200米以内,相对较浅。从地质构造上看,只有营口——郯城——庐江大断裂纵贯渤海,其余沿海地区很少有大断裂层和断裂带,也很少有岛弧和海沟。专家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两千年来,我国仅发生过10次地震海啸。因此,即使我国大陆海区发生较强的地震,一般也不会引起海底地壳大面积的垂直升降变化,发生地震海啸的可能性极小。
  【解析】 材料共四句话,最后一句是结论,是对前三句的总括。前三句话每句话一个信息要点:第一句说明了海底地形平缓和近海海水相对较浅;第二句说明了地质构造的特点是缺少大断裂层和断裂带,也很少有岛弧和海沟;第三句则以历史资料作为佐证。
  【答案】 ①海区特点,②地质构造,③历史记载。
  【真题点评】 该题又回到了常规的定向压缩题上,不过,在题干要求上有了新变化:要求概括“结论”是从“哪些方面”推导出来的。“哪些方面”是审题的关键点,再看“结论”是什么,“结论”在该语段的第四句
  ……
  考点2 语言得体
  考查重点 考查形式 命题趋势
  重点考查运用日常用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特别是谦辞、敬辞、雅语的运用 语言表达得体是传统题型,一般设置为选择题,目前考查形式为“交际用语不得体”的一项 1.题型、分值将保持稳定
  2.复习备考时,重点关注谦辞、敬辞的准确使用
  1.(2014·江苏卷)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  )
  A.涂鸦之作,不足当先生一哂,如蒙赐正,小子不胜感激!
  B.欣闻敝校百年校庆,本人忝为校友,因事不能躬临为歉!
  C.吉日良辰,花好月圆,恭祝一对璧人并蒂同心、白首偕老!
  D.家母古稀之庆,承蒙各位亲友光临,略备薄酒,敬答厚意!
  B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B项中,“敝”是称呼自己的谦辞,“敝校”意为“我们学校”,色彩上是谦辞,但因为交际对象是校方,所以在本句中运用不当,可以改为“母校”。“躬”意为“亲自”,“躬临”是敬辞,不能用于自己,“不能躬临”可以改为“不能参加”。]
  2.(2015·四川卷)《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蕴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请根据其中一句给你的启示,写出自己处理人际关系的想法和做法。
  要求:①内容具体;②句式工整;③语言简明、得体;④60~80字。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学经典语句的理解及语言表达简明、得体、鲜明的能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是自己不愿意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意思是(仁爱之人)自己决定对人建立仁爱之心,别人才会对你仁爱;自己决定对人豁达(宽容),别人才会对你豁达(宽容),即能够“推己及人”。答题时紧扣这两句话的意思,明确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且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分析即可,注意要有理有据。
  【答案】 (示例一)自己不想说的话,不强求他人说;自己不愿听的话,不强求他人听;自己不愿做的事,不强求他人做。设身处地感受他人难处,推己及人避免强人所难。
  (示例二)为他人生活提供方便,为和谐相处创造条件;为他人成长贡献力量,为共同发展奉献智慧。在成全他人中成就自我,在分享快乐中创造幸福。
  3.(2014·浙江卷)根据下面的内容,拟写信的正文。字数不超过90字。
  张先生订购了一件衣服,店家发货时,误发了一条围巾给他。就此情况,请你以店家身份拟一封处理此事的信给张先生。地址、姓名等信息用××代替。
  尊敬的张先生:
  您好!                                    
  此致
  敬礼!
  店主:×××
  ×年×月×日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简明、得体的能力。根据材料,信的正文应该包含以下内容:说明责任在自己,为给张先生带来的麻烦表示歉意,说明已采取补救措施,请张先生寄回围巾并说明邮费由自己承担,交代自己的地址以便张先生邮寄围巾。据此拟写信的正文。
  【答案】 (示例)由于我们的失误,将您订购的衣服错发成了围巾,给您添麻烦了,深表歉意!
  您的衣服已寄出。烦请您在收到后将围巾寄回,地址是××××,邮资由我们承担。欢迎再次惠顾。
  4.(2014·湖北卷)高一年级将举办“读《论语》,谈交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