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210字。

  课题序号 3 授课班级 15级综合班
  授课课时 1 授课形式 朗读、讨论
  授课章节
  名称 致橡树
  使用教具 多媒体
  教学目的 1、了解朦胧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
  2、朗诵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倾向。
  3、反复诵读,体悟诗中情感,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品读诗句,把握诗歌中的意象。
  教学难点 学会鉴赏诗歌,领悟诗歌主题。
  更新、补
  充、删节
  内容
  板书设计 致橡树
  舒婷
  独立平等
  木        相互依存         橡
  棉        心心相印         树
  同甘共苦          
  课 堂 教 学 安 排
  教学过程 主 要 教 学 内 容 及 步 骤
  爱情是永恒不老的话题,“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的比翼双飞,“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心心相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为泪始干”的忠贞不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歌颂她的圣洁、美好,表达自己爱情观。那么当代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让我们倾向女诗人的心声,倾向新时代爱情宣言——《致橡树》。
  舒婷,中国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原名龚佩瑜,祖籍福建泉州,出生于福建龙海。从小随父母定居于厦门,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她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之一。《致橡树》发表在1979年第4期《诗刊》上,它是诗人的成名作,也是她爱情诗的代表作。
  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舒婷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人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作品《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
  1.伴着音乐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全文
  2.学生自由诵读,注意读准字音和节拍。
  3.指定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学生评价。
  4.让学生为诗分层,并概括各层大意。
  明确:全诗分二层:第一层由开头至“不,这些都还不够”,诗人在宣告自己不愿为男性的附庸,对世俗爱情观予以否定。
  第二层由“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到结尾,表达了诗人新型的现代爱情观。
  1.集体朗读诗歌的第一层,学生思考:(1)本层中诗人用了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这些意象有何特点?(2)诗人通过哪些词语来表明自己的态度?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1)诗人用了“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等意象来表情达意。这一组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