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套考点精讲精练(上)(Word版,23份,含答案)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档:第1部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档:第2部分专题1 新闻阅读.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档:第2部分专题2传记阅读.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档:第2部分专题2传记阅读考点1明事——“四出”确保传主事迹题得满分.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档:第2部分专题2传记阅读考点2知人——重视隐性信息的发掘确保传主形象题得满分.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档:第2部分专题2传记阅读考点3辨法——重视艺术手法的四大特色考点.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档:第2部分专题2传记阅读考点4察情——评价和探究.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档:第2部分专题2传记阅读考点5明陷阱细比对全取选择题.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档:第2部分专题3访谈阅读.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档:第2部分专题4科普文章阅读.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档:第3部分专题1小说阅读.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档:第3部分专题1小说阅读考点1情节类题.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档:第3部分专题1小说阅读考点2人物形象类题.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档:第3部分专题1小说阅读考点3环境类题.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档:第3部分专题1小说阅读考点4语言题和主旨题.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档:第3部分专题1小说阅读考点5探究题.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档:第3部分专题1小说阅读考点6综合性选择题与.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档:第3部分专题2散文阅读.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档:第3部分专题2散文阅读考点1理清结构思路.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档:第3部分专题2散文阅读考点2归纳概括内容要点.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档:第3部分专题2散文阅读考点3理解词句含意.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档:第3部分专题2散文阅读考点4鉴赏艺术技巧.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档:第3部分专题2散文阅读考点5探究题和综合性选择题.doc
根据论述类文本专业性强、难读懂
等特点,结合考生在做题时耗时长、正答率低的情况,本部分准备从以下方面突破:首先,明确高考怎么考;其次,再了解选项“6大命题手段、8大设题陷阱”情况,把握高考方向与命题规律;然后,根据高考命制选项特点,运用“微课堂”来教会考生运用“三步法”读文本,特别是第二步“微观勾画”法,“勾画”出高考命题点,节省做题时间;最后,掌握“三比”解题法,又快又准地选出答案。之所以这样设想,是因为前两步属于高考命题解读过程,是后两步的基础;后两步属于高考题的解答过程。
(2016•高考全国卷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在传媒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水手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正比。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堂吉诃德》中的故事是堂吉诃德的行侠奇遇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为游历见闻的连缀。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类和史传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之间的区别清晰起来。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亲历亲闻。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要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和趣事,当他晚年坐在火炉边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身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讲故事的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其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是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挪到故事之外。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19世纪末期以来,小说家对小说故事性的破坏日趋强烈。这时,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成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契诃夫
……
专题二 传记阅读
传记属于写人记事文本,类似于小说文本,有专家认为传记就是“真实的小说”,因此本专题重点突破传记不同于小说的地方。本专题在熟悉考情的基础上,依据文体特点,从明事、知人、辨法、察情以及选择题等五个方面突破,至于“语句赏析”和“句段作用”两个考点同小说的“理解赏析语句”与“分析情节作用”类似,不再涉及。每一考点在突破时都紧扣传记文本特征,采用“试一试”——“讲一讲”——“考点对点练”的顺序进行,这样通过“试一试”,明确高考或典题怎么考,“讲一讲”掌握解题技巧;“考点对点练”形成解题能力。
一、研究考情明考点
近三年全国卷实用类文本考查情况统计如下:
年份及题目 题号、题干、分值 题 型 题 型 题号、题干、分值 年份及题目
2016•高考全国卷甲《吴文俊的数学世界》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内容概括
与分析题 内容概括
与分析题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2016•高考全国卷乙《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陈忠实)
(2)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为什么能够取得创造性成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传主的贡献、
成就或个性品
质形成的
原因题 概括传主
事迹题 (2)为什么说1985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2016•高考全国卷甲《吴文俊的数学世界》 (3)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有哪些心得?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概括传主事
迹题 探究传
主的人
生价值题 (3)文中认为“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2016•高考全国卷乙《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陈忠实)
(4)作为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吴文俊对物理学、文学艺术等也有广泛的兴趣。请结合材料,就兴趣广泛与专业研究的关系进行分析。(8分) 探究传主的
人生价值和
时代精神题 概括传主
事迹题 (4)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是什么关系?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8分)
2015•高考全国卷Ⅰ《朱东润自传》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内容概括
与分析题 内容概括
与分析题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2015•高考全国卷Ⅱ《将军赋采薇》(戴安澜)
(2)朱东润的传记文学观是如何形成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概括分析传主
的人生经历题 传主的贡献、
成就或个性
品质形成的
原因题 (2)有人说《自由报》记者宗祺仁是共产党,提醒戴安澜多加提防,他却回答“何防之有”,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分析戴安澜这样回答的理由。(6分)
(3)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6分) 赏析传记的
艺术手法题 概括传主
事迹题 (3)戴安澜率第200师赴缅途中,曾赋《远征》二首以明志。诗中涉及哪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又表达了什么志向?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分)
(4)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作品应如何刻画和评价传主?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8分) 评价传主的
观点和基本
倾向题 传主个性品质
形成的原因题 (4)作为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戴安澜不仅深受国人爱戴,甚至连敌人也不得不佩服,其中必有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8分)
2014•高考全国卷Ⅰ《科学巨人玻尔》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内容概括
与分析题 内容概括
与分析题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2014•高考全国卷Ⅱ《爱国科学家邓叔群》
(2)为什么爱因斯坦和玻尔的论战被称为物理学史上的“巅峰对决”?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6分) 传主的贡献、
成就或个性
品质形成的
原因题 传主的贡献、
成就或个性
品质形成的
原因题 (2)邓叔群不愿意去台湾,也不去美国,而欣然接受邀请去东北筹建农学院。他这样做,既有现实因素,又有思想基础。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6分)
……
考点二 知人——重视隐性信息的发掘,确保传主形象题得满分
传记阅读的中心任务就是梳理传主的生平经历,概括传主的个性品质,追溯他事业、人生等方面成败的原因。因此,这一关键点含有两类题型:传主形象概括分析,传主的贡献、成就或个性品质形成的原因分析。
题型一 传主形象概括分析
概括分析传主的形象,是传记类文本考查的一个必考点。因为传记本身就是以写人为主的,其目的就是刻画人物、表现人物。概括分析传主的形象,应建立在对传主事迹概括的基础上。
(2016•高考全国卷丙)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一代通儒顾炎武
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来后,便一改旧习,自誓“能文不为文人,能讲不为讲师”,力倡“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纠缠,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将家事稍作安排,便只身出游。最初往来于山东、北京、江苏、浙江之间,自康熙元年起,其游踪扩至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载书自随,南北往返,风尘仆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著述事业。顾炎武每到一处,必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如与平日所闻不符,便打开书卷验证。旅途中则在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就翻书温习。据他在《书〈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回忆,自己曾临泰山,谒十三陵,登恒山,抵太原,“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他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一分为二,将有关水利、贡赋、经济、军事部分,编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关地理沿革、建制、山川、名胜部分,则编为《肇域志》。
《日知录》是顾炎武的一部读书札记,最能代表他的严谨笃实与学术创新,也反映了他一贯不愿“速于成书,躁于求名”的治学品格。全书共三十二卷,以“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为宗旨,体现了他的学术、政治思想。康熙九年初刻八卷本刊行后,他又不断增改,至康熙十五年,已得手稿二十余卷。顾炎武在该书的题记中说,他从小读书,“每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一旦发现前人著述中已有类似论说,一律删去。积三十余年,编成此书。取《论语》子夏之言,命名为《日知录》,供后人研讨。
顾炎武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虚怀若谷,严于律己,注重友情。在他看来,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交友是益学进道的重要途径,古人学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所以,寻友交友构成他为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学交友过程中,他始终推友之长,虚己待人,以友为师,其高尚品格足为后世楷模。他晚年所撰《广师》,从学术视野、学术贡献、博闻强记、文风雅正、治学态度等方面,对同时代的十位“同学之士”加以称许。其弟子潘耒在《日知录》序中,盛赞其师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天下贤豪长者。天下无贤不肖,皆知先生为通儒。
顾炎武一生,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早年奔走国事,中年谋求匡复,即使暮年独居北方,依旧念念不忘“东土饥荒”“江南水旱”。直到逝世前,病魔缠身,他仍然以“救民水火”为己任。他主张,天生豪杰必有所任,“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正是自己的责任。顾炎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有其特定的原因,今天看来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一个旧时代的思想家和学者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面对明清交替的现实,顾炎武从历史反思中得出结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世学者将他的这一思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颇有道理的。
(摘编自陈祖武《顾炎武评传》)
相关链接:
①顾炎武(1613~1682),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初名绛,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学问广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反对空谈“心、理、性、命”,提倡“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顾亭林诗文集》等。
(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深信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从《日知录》的成书过程来看,顾炎武治学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
【解析】 认真审读题干可以明白,“顾炎武治学有什么特点?”就是要求考生思考顾炎武在治学方面体现出怎样的性格特点,然后“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并且也确定了找答案的区域“从《日知录》的成书过程来看”。要概括其在治学中体现的性格特点:
第一步:抓显性形象,先概括后抽象
《日知录》的成书过程集中在第二段,其中有“康熙九年初刻八卷本刊行后,他又不断增改,至康熙十五年,已得手稿二十余卷”事件,已经刊行,还增改,可见顾炎武求真
……
考点五 探究题和综合性选择题
《考试说明》对文学类文本探究题的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探究”这个考点是课标高考中不可缺少的一道风景。近几年,探究类题目的考查点主要集中在对文本丰富意蕴的挖掘以及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两个方面,对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直接考查较少。
这类题目的命题角度主要有:①文本角度,这是对作者创作的延伸,阅读者走出文本的时空限制,发现文本中所隐含的而作者在创作中自己没有发现的内容;②阅读者自身角度,阅读者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前所未有的感受和体验;③其他阅读者角度,阅读者从文本中获得的感受和体验是独特的,对其他阅读者来说,是全新的。
探究性试题有如下特点:
多元性 探究类试题的内容是有疑难的,甚至是有争议的,即答题指向不是单一的,是多向的;不是单层次的,是多层次的。可以考查考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和多层理解
发散性 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甚至不是能规定的,目的在于考查考生“能否发现作品的丰富意蕴和深层意义,是否对作品有独到的感受和创造性理解,是否具有批判质疑的能力等”
开放性 由于高考的选拔性特点,试题将不可能是全开放性的,即“一千个读者心目中的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首先是哈姆雷特”,因此,试题应该是半开放性的——多角度,但不是漫无边际
综合性选择题是高考课标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一种特色题型,选项涉及内容多,能较好地考查考生能力。
题型一 探究题
命题角度一 探究作品的丰富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015•高考山东卷)阅读《四堡雕版》(文本见本专题考点二[例1]),完成后面的问题。
文中的五个问句,意蕴丰富,设置巧妙。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答:
【解析】 本题为探究性题目,具有开放性,回答时应在联系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题干中的条件和要求。要分析每一个问句在其所属段落中的作用,尤其要注意到五个问句整体上的关系及共同起到的作用。说明理由时,要结合原文,从整体上作出理性分析。
【答案】 ①第一个问句,表明作者对四堡雕版儒雅景象的期待和进行实地考察的愿望;中间三个问句,表现作者在面对四堡雕版现实窘境时的痛心、无奈与不甘;最后一个问句,表现作者对四堡雕版前途的担忧,强烈呼吁对这种文化遗产进行拯救。②五个问句,相互关联,层层递进,表现了作者对四堡雕版文化历史兴衰和未来命运的反复思考与追问,形成文章内在有机的文脉,串起全文。
文学作品的意蕴,是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多种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是个性化阅读的具体体现,也是对考生不同层次地解读作品能力的考查。
民族心理,主要指一个民族作为一个大群体所具有的典型心理特点,也包括该民族的成员个体身上所体现的心理特点。中国人的传统心理特征主要有:①勤劳俭朴,自强不息;②求同务实,谦和持中;③家庭为重,亲疏有别;④伦理为纲,尊卑有序;等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