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共71张,学案练习约15650+6000字。
第4课 归去来兮辞 并序
(一)作者简介
生平经历 陶渊明(约365或372或376-427),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为彭泽县令在任仅八十余日,就辞官回家,从此躬耕陇亩,不再出仕。
作品 组诗《归园田居》《饮酒》,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并序)》。另一类题材的诗《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
评价 东晋著名文学家,田园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后世称作“田园诗人之祖”“隐逸诗人之宗”。他的作品内容真切,感情真挚,语言质朴自然而形象鲜明,对后代诗人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人物轶事
陶渊明谈读书
一天,有个少年前来向陶渊明求教读书的妙法,陶渊明说:“天下哪有读书的妙法?只有笨法,全靠下苦功夫,勤学则进,辍学则退!”然后他又指着稻田里的一棵小苗说:“你虽然没看见它长,但它时刻都在生长,只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罢了。读书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的,有时连自己也不易觉察到,但只要勤学不辍,就能积少成多。”
接着,陶渊明又指着溪边一块有马鞍一样凹面的磨刀石对少年说:“我们大家天天在上面磨刀、磨镰,并没有看到它磨损,但日积月累,年复一年,它才成为现在这样子。学习也是如此。如果不坚持读书,每天都会有所亏欠啊!”
少年恍然大悟,请陶渊明为他留几句话。陶渊明欣然答应,写道:“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一)背景链接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士族家庭,从29岁起因生活所迫开始出仕,做了几任小官,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东晋义熙元年(405),他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令便弃官归田,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归去来兮辞(并序)》可以说是他结束仕途生活的宣言书。
(二)常识整理
Ⅰ.文学常识
辞
“辞”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篇幅长短不限,句式散文化。大体上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四言、六言为主,间有长短句,在整齐之中有参差,错落有致,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灵活而富于变化。在汉代,人们习惯将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不加区别,但实际上二者仍是两种不同的文体。其相似之处在于:辞和赋都注重文采,讲究铺排,
……
课时跟踪检测(四) 归去来兮辞 并序
一、文言基础专练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恨晨光之熹微 恨:痛恨
B.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就:接近
C.时矫首而遐观 矫首:抬头
D.云无心以出岫 岫:泛指山峰
解析:选A A项,恨:遗憾(的是)。
2.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策扶老以流憩②或棹孤舟 B.①善万物之得时②眄庭柯以怡颜
C.①园日涉以成趣②乐琴书以消忧 D.①悦亲戚之情话②携幼入室
解析:选A A项,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①拄着;②用桨划。B项,①形容词用作动词,羡慕;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愉快。C项,①名词作状语,每天;②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D项,①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喜悦;②形容词用作名词,幼儿、儿童。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诸侯以惠爱为德农人告余以春及 B.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悟已往之不谏
C.饥冻虽切,违己交病门虽设而常关 D.于时风波未静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解析:选B B项,第一个“之”为助词,表修饰,相当于“的”;第二个“之”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均为介词,把;C项,均为连词,表转折;D项,均为介词,在。
4.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B.乐夫天命复奚疑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解析:选C C项,为定语后置句,其他三项均为宾语前置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