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共47张,学案练习约11450+4090字。
第25课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对应学生用书P88
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春秋末期,周朝的统治已经崩溃,诸侯争战不已,社会动荡不安。不仅周天子无法主持天下的礼乐征伐大事,就是一些诸侯国,大权也不一定掌握在国君手里,有实力的卿、大夫把持国政,甚至“陪臣(卿、大夫的家臣)执国命”。孔子评论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面对这样的乱世,孔子提出了种种政治主张,希望改良政治,实行“仁政”“为政以德”,反对攻伐,通过“正名”来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缓和统治阶级和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建立起一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有序的理想社会。事实上,他的主张在当时行不通。孔子的这篇与学生的对话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进行的。
本文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范例。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趣和性格,反映了孔子“为国以礼”的政治主张。
众弟子言志 孔子点评
—赞同(教化青少年)
(孔子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着孔子闲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 侍 坐。)
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因此( 子曰: “以吾一日 长 乎 尔, 毋吾 以)
就不说了。(你们平日在家闲居时常说:‘(别人不了解(也。 居 则 曰: ‘不吾知)
我呀。’如果现在有人想了解、任用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 也。’如 或 知 尔, 则 )
何 以 哉?”些什么事情呢?”
子路急忙轻率地回答说:“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子路 率尔而对曰: “千乘 之 国, 摄乎)
(几个大国的中间,加上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接连下来( 大国之间, 加之 以 师 旅, 因 之)
(国内又有饥荒;让我去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以后,( 以 饥馑; 由 也为 之, 比及三年,)
……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一、基础知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摄(夹)乎大国之间
比(比较)及三年
B.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
何伤(妨害)乎
C.吾与(赞成)点也
宗庙会(诸侯相见)同
D.其言不让(谦让)
孰(谁)能为之大
解析:选A A项,“比”,等到。
2.下列句子中不是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
A.浴乎沂,风乎舞雩 B.不吾知也
C.则何以哉 D.毋吾以也
解析:选A A项,为状语后置句。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风乎舞雩
A.曾皙后
B.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C.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D.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解析:选A A项与例句是名词作动词,吹风、乘凉。A项是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B项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足。C项是形容词作名词,勇气。D项是形容词作名词,小事。
4.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孔子提问时,曾皙鼓瑟正近尾声,他“铿”的一声把瑟放下,站起来回答,生动地体现了曾皙洒脱而又知礼的形象。
B.曾皙的回答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他的志向,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
C.曾皙描绘的这幅理想蓝图既符合儒家礼仪之邦的治国理想,又符合孔子晚年隐含的出世隐居的心态。
D.听了曾皙的回答,孔子喟然长叹。这喟叹表现了孔子对曾皙志向的赞许,又表现了孔子对那种理想境界的向往。
解析:选B B项,“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