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课件共59张,学案练习约16370+4730字。

  第10课 六国论
  (一)作者简介
  生平经历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散文家。参与修纂礼书《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
  作品   著有《嘉祐集》
  评价   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欧阳修称赞他“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曾巩也评论他的文章“指事析理,引物托喻”,“烦能不乱,肆能不流”(《苏明允哀词》)。
  自评其文兼得“诗人之优柔,骚人之清深,孟、韩之温淳,迁、固之雄刚,孙、吴之简切”。
  (二)人物轶事
  苏洵焚稿自励
  苏洵年轻时,读书不努力,糊里糊涂地混日子,直到27岁方有觉悟,于是发愤学习。学了一年多,自以为差不多了,就去考进士、茂才,结果都没有考中。这才使他认识到,学习并不容易,要想有所成就非下苦功夫不可。
  一天,苏洵的书房里忽然不断地向外冒黑烟。家里人都很吃惊,不知道出了什么事。走进去一看,只见苏洵正把一沓沓的文稿往火炉里送。原来,他要把自己过去所有不成熟的作品全
  部烧掉,决心从头开始。从此,他谢绝宾客,闭门攻读,夜以继日,手不释卷。如此发愤攻读了五六年,终于文才大进,下笔如有神,顷刻数千言。
  (一)背景链接
  北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积弱的王朝,经常受到契丹、西夏的威胁与袭扰,朝廷不敢坚决抵抗,而采取妥协的办法,以财赂之,求得苟安。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朝廷答应每年给契丹白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契丹要求割地,结果北宋答应每年增加白银10万两、绢10万匹。庆历四年(1044),宋朝同意每年输纳西夏白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叶3万斤。这种做法增加了对方的财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和平”并未换到,反而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这同六国的“赂秦”而亡,本质上是一样的。苏洵主张坚决抗敌,反对妥协投降,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于是写下了这篇《六国论》。
  (二)常识整理
  论
  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论体,以议论为主,要求善于说理,析理透辟。论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政论,用于作者发表对当时政治的见解和主张;一种是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的统治者提供治国之鉴。本文是史论。
  ……
  课时跟踪检测(十)  六 国 论
  一、文言基础专练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暴秦之欲无厌       厌:同“餍”,满足
  B.思厥先祖父  厥:其,他们的
  C.洎牧以谗诛  洎:及,等到
  D.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殆:危险
  解析:选D D项,殆:几乎。
  2.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李牧连却之
  B.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C.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D.始速祸焉
  解析:选A A项为动词的使动用法,B、C、D三项均为形容词作动词。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赂者以赂者丧秦以攻取之外     B.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斯用兵之效也
  C.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D.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解析:选D A项,介词,因为/介词,凭借、用;B项,代词,指奉秦之物/助词,的;C项,副词,就/连词,那么;D项,均为转折连词。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②思厥先祖父
  ③然后得一夕安寝 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⑥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⑧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⑨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①③⑤ B.②④⑦
  C.⑥⑦⑧   D.①⑤⑨
  解析:选C ①古义:那实际上。②古义:祖辈、父辈。③古义:这样以后。④古义:智谋和力量。⑤古义:不去采取行动。⑨古义:旧事,成例。
  5.下列句子,句式与“洎牧以谗诛”相同的一项是(  )
  A.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B.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