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520+1460字。

  富县高级中学                          《沁园春 长沙》导学案
  高三语文                              第一课时导学案
  编制人:樊阳阳                         审核人:王智斌
  【教学目标】
  1、把握新诗与现代诗歌的概念,通过对意象的认识,初步进行诗歌鉴赏。
  2、学会和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反复诵读诗歌,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人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
  3、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知识链接】
  1、词,又称长短句,产生于唐代,流行于宋代。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又称为“诗余”。
  2、写作背景: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杰出的文学家。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熟悉内容。 
  1.听录音,正音。  舸 寥廓 峥嵘  稠 遒 遏
  二、赏析课文上阕:
  请问:上片描写了几幅图?请概述。
  明确:独立寒江图、湘江秋景图(先分析诗句,再导出每幅画的名称)
  1、鉴赏第一句:独立寒秋图。
  明确: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2、具体研习第二、第三句:描绘绚丽壮观的秋景图,即湘江秋景图。 
  “看”字统领了那些意象?(山、林、江、舸、鹰、鱼)
  (1)在这几句中,那些字用得好?为什么好?
  明确:遍、染、争、击、翔
  万类霜天竞自由:竞:竞争、竞赛。竟:出人意料。(板书:竞、竟)由眼前之物一下子扩展到世界万物,并作了哲理性的概括。既然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的自由,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的人民,不是更应该争自由吗?照此理解,可以认为这句话实际上是对被压迫人民的一种什么?(问)是号召和呼唤。
  (2)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怎样?
  明确:绚丽多彩,生机盎然。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把秋写得萧杀悲凉,清冷惨淡,什么“自古逢秋悲寂寥”、“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刹人”等等。
  这么一副绚烂的秋景图,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的呢?
  明确:有远有近,有仰有俯,有动有静,有颜色的对比(红,碧),有动作的对比(击、翔)
  (3)品读上片最后一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A:面对着绚丽多姿、充满生机的湘江秋景,词人为什么会感到“怅”呢?(联系时代背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